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探寻钢城文脉,赓续历史薪火

7月6日,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现状调研宣讲团走进马鞍山市博物馆,深入探寻这座“钢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团队成员通过文物观摩、史料研习的形式,系统梳理了马鞍山从远古文明到工业重镇的发展脉络,并结合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讨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
步入博物馆“江东第一城”主题展厅,团队成员立刻被厚重的历史气息所包围。从距今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玉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楚青铜剑,再到唐代李白终老当涂的文人轶事,马鞍山的历史画卷在文物与文献的交织中徐徐展开。 “这把青铜剑上的菱形暗纹,代表了吴越地区高超的铸造工艺。”讲解员指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介绍道。调研团成员张同学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凌家滩文化比良渚文化更早,说明长江下游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特别引发团队关注的是博物馆对工业遗产的展示。从马钢第一炉铁水的生产场景复原,到记载着工人奋斗史的劳模奖章,这些展品生动诠释了“因钢立市”的城市精神。“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代文明,更感受到近现代工业发展的澎湃力量。”团队成员张同学感慨道。 
在“山水诗城”专题展区,团队成员围绕李白与马鞍山的文化关联展开重点调研。作为李白终老之地,当地现存采石矶太白楼、青山墓园等文化遗址,仅博物馆收藏的历代《李白诗集》版本就达百余种。“'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豪迈,'相看两不厌'的深情,这些诗句都诞生于马鞍山的山水之间。”宣讲团刘同学在李白雕塑前朗诵经典诗句。通过与馆员交流,团队了解到当地正打造“跟着李白游江东”文旅线路,但存在文化IP开发深度不足的问题。“建议将诗歌元素融入现代文创,比如开发AR诗词地图,让游客在采石矶实地体验'望天门山'的意境。”调研团队指导老师提出创新构想。 
在博物馆三层“钢铁征程”展厅,锈迹斑斑的高炉模型与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马鞍山从年产10万吨的小钢厂发展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的峥嵘岁月。“老一辈工人手工记录的炼钢数据本,比冷冰冰的机器更有温度。”高同学在参观1958年马钢建设者群雕时说。通过对比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模式,团队建议:“可以开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在学习之余,调研团队还发放了部分调查问卷,其中绝大多数的的市民认为本土历史文化宣传力度不足,支持开发更多体验式文旅项目。实践最后,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现状调研宣讲团的指导老师表示:“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历史文化不是冰冷的展柜藏品,而是需要创造性转化的宝贵资源。” 
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文明,到李白笔下的诗意长江,再到见证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钢铁记忆,马鞍山市博物馆的每一件藏品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接力。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文旅”现状调研宣讲团通过本次实践,既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也对马鞍山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续调研团队将重点就“李白文化IP开发”“工业遗产活化”“数字化展陈提升”等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可行性建议。通过此次调研学习,团队成员们相信,当凌家滩的玉器光泽遇见钢铁的金属光芒,当李白的诗句回响在智能导览系统中,这座城市的文脉必将焕发新的生机。(通讯员 丰真真 殷慧敏)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