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明珠

为深度解析薛家洼生态文旅与数智技术双轮驱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赴薛家洼“生态文旅”调研团的全体成员,在7月2日至7月6日奔赴薛家洼,在薛家洼开展了一场实地调研活动。
    7月2日至3日,巢湖学院"生态文旅"调研团深入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重点调研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对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成效。调研团成员分组采访了生态园工作人员、游客及退捕渔民群体,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在与生态园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园区日常管护、生态监测的细节,以及这些工作如何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与前来休闲的游客攀谈时,大家记录下人们对薛家洼 “水清岸绿” 新貌的直观感受,以及生态改善后游客量的变化对周边消费的带动;而与退捕渔民的对话,更成为此次调研的动人注脚。在采访过程中,一位退捕渔民向调研团详细讲述了生活变迁: “以前靠打渔为生,收入不稳定,现在政府帮助我们转产转业,不仅住上了新房,还安排了稳定的工作,社保也有了保障。”生态修复不仅改善了环境,更让渔民的生活实现了从“靠江吃江”到“护江富江”的转变,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月5日 巢湖学院"生态文旅"调研团来到马鞍山凹凸地质文化公园,开展第二阶段实地调研。这座由废弃矿坑改造而成的主题公园,以独特的工业遗址风貌向调研团生动展现了薛家洼地区的工业发展历程。
调研团注意到,公园创新性地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地质科普教育相结合。在改造后的矿石堆料区,设置了互动式地质知识展板;原矿石筛选场地被改造为亲子科普区,通过趣味游戏向游客展示矿产资源知识。这种"工业遗址+科普教育"的模式,既保留了历史记忆,又赋予了场地新的文化价值。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需要兼顾历史价值与现代需求。薛家洼的创新实践证明,只有让工业文明"活起来""动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文化价值的永续传承。
   在结束凹凸地址文化公园的调研后,7月6日,调研团们来到马鞍山市博物馆,开展第三阶段实地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博物馆内珍贵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和实物展品,系统了解了薛家洼从传统渔村到工业重地,再到生态明珠的沧桑巨变。
    博物馆讲解员重点介绍了薛家洼的"三个时代"变迁:20世纪50年代的渔舟唱晚、80年代钢厂林立的工业繁荣,以及新时代的生态重生。一组对比照片尤其引人注目——2018年拍摄的杂乱码头与2023年的生态湿地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实践成果。
    博物馆珍藏的渔民生活器具、工业时期生产工具等实物展品,让调研团对薛家洼的人文底蕴有了更立体的认识。通过追溯薛家洼的发展脉络,巢湖学院调研团更加深刻认识到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环境整治,而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
   通过此次深度调研,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生态文旅”调研团全面解析了薛家洼“生态修复+数智赋能”双轮驱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薛家洼的华丽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从退捕渔民“上岸”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到工业遗址“重生”为科普教育基地的创意实践,无不彰显生态价值转化的多元路径。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