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照晚,青衿筑暖“——敬老实践小队社会实践纪实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当下,这句古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8.70%,预计2035年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为响应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2025年7月12日至7月19日,泰山书院“心灯照晚,青衿筑暖”敬老实践小队的13名队员,走进寒亭区社会福利中心,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为院内老人筑起温暖的港湾。
此次实践活动由范伊泽同学担任团队负责人,苑超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出发前,小队已与福利中心达成深度合作,通过前期调研精准掌握院内老人需求——部分高龄老人行动不便需日常照料,多数老人渴望情感陪伴,更存在代际认知隔阂待打破。结合团队曾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经验,小队量身定制了“生活帮扶+健康管理+情感陪伴+文化传承”四维服务方案。
实践首日,队员们带着提前准备的防滑垫、血压仪、手工材料等物资抵达福利中心,第一时间开展“适老化环境改造”。在日常起居帮扶中,队员们两人一组进入老人房间,将衣柜内衣物按季节与穿着频率分类摆放,在卫生间加装扶手,还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清洗换季衣物。83岁的刘奶奶看着整齐的衣柜,拉着队员高媛媛的手说:“孩子们想得比我还周到,以后拿衣服再也不用费劲踮脚了。”简单的举动,不仅提升了老人生活便利性,更守护了他们的生活尊严。
健康管理服务是此次实践的重点内容之一。考虑到院内老人多为高龄,小队结合八段锦、太极动作特点,编排了适配坐姿的“银发健身操”,每天上午9点准时带领老人练习。队员王梓涵负责动作示范,她耐心地拆解每一个招式:“爷爷奶奶,咱们先抬手摸耳朵,慢慢转转头,动作不用快,舒服就好。”同时,具备基础医疗知识的队员刘金燕、鞠椿宏携带血压仪、血糖仪,每天为老人测量身体指标,用通俗语言讲解高血压、糖尿病日常护理要点,还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记录血压变化,让健康管理更便捷。
“个性化陪伴”是小队打破代际隔阂的关键举措。队员们提前记录每位老人的性格与兴趣,针对开朗健谈的老人开展“故事接龙”,听他们讲述年轻时的经历;对内向敏感的老人,则采用“安静阅读+轻声交流”的方式。79岁的张爷爷曾是铁路工人,队员胡璇每次陪他聊天时,都会带上老照片相册,引导他回忆过往岁月,还将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计划制作成“时光纪念册”。而在“角色互换”活动中,老人们化身“银发导师”,教队员们编织竹篮、剪窗花等传统手艺;队员们则当起“科技小老师”,帮老人解决手机视频通话、线上挂号等难题,85岁的李奶奶学会和远方孙子视频后,眼角泛着泪光说:“这下就算见不到面,也能天天看他笑了。”
为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小队在实践尾声策划了“跨时代共创”主题活动。在“时光绘本”工作坊,老人口述人生故事,队员们用画笔将其转化为生动插画;在“家庭情景剧”编排中,队员与老人一起将生活中的温暖片段改编成短剧,82岁的赵爷爷主动扮演“爷爷”角色,演出时一句“你们就像我的孙辈”,让在场所有人动容。此外,队员们还将8天来拍摄的活动照片整理成册,制作成专属纪念相册赠送给每位老人,相册里不仅有笑脸,还有队员们手写的暖心寄语,成为老人们最珍贵的夏日礼物。
实践结束时,寒亭区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对小队给予高度评价:“孩子们的到来,让养老院多了青春气息,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需要的幸福。”队员们也在实践日记中写下成长感悟。范伊泽同学写道:“以前觉得敬老只是帮老人做事,直到看见王爷爷教我编竹篮时认真的模样,才明白这是双向的温暖与成长。”贺亚菲同学则感慨:“当李奶奶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时,我真正懂得了‘青衿筑暖’的意义——青春不仅是追逐梦想,更是用微光点亮他人的晚年。”
此次“心灯照晚,青衿筑暖”敬老实践活动,不仅为寒亭区社会福利中心的老人带去了切实帮助,更让队员们在服务中深化了社会责任认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小队用行动证明,敬老爱老无需惊天动地,它藏在帮老人整理衣物的细致里,藏在倾听岁月故事的耐心里,藏在跨越代际的真诚交流里。未来,小队将持续完善实践模式,把此次活动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学,让“心灯照晚”的微光汇聚成炬,推动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敬老公益中,让传统美德在青春校园与养老机构间持续传递,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由范伊泽同学担任团队负责人,苑超老师担任指导教师。出发前,小队已与福利中心达成深度合作,通过前期调研精准掌握院内老人需求——部分高龄老人行动不便需日常照料,多数老人渴望情感陪伴,更存在代际认知隔阂待打破。结合团队曾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经验,小队量身定制了“生活帮扶+健康管理+情感陪伴+文化传承”四维服务方案。
实践首日,队员们带着提前准备的防滑垫、血压仪、手工材料等物资抵达福利中心,第一时间开展“适老化环境改造”。在日常起居帮扶中,队员们两人一组进入老人房间,将衣柜内衣物按季节与穿着频率分类摆放,在卫生间加装扶手,还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清洗换季衣物。83岁的刘奶奶看着整齐的衣柜,拉着队员高媛媛的手说:“孩子们想得比我还周到,以后拿衣服再也不用费劲踮脚了。”简单的举动,不仅提升了老人生活便利性,更守护了他们的生活尊严。
健康管理服务是此次实践的重点内容之一。考虑到院内老人多为高龄,小队结合八段锦、太极动作特点,编排了适配坐姿的“银发健身操”,每天上午9点准时带领老人练习。队员王梓涵负责动作示范,她耐心地拆解每一个招式:“爷爷奶奶,咱们先抬手摸耳朵,慢慢转转头,动作不用快,舒服就好。”同时,具备基础医疗知识的队员刘金燕、鞠椿宏携带血压仪、血糖仪,每天为老人测量身体指标,用通俗语言讲解高血压、糖尿病日常护理要点,还手把手教老人用手机记录血压变化,让健康管理更便捷。
“个性化陪伴”是小队打破代际隔阂的关键举措。队员们提前记录每位老人的性格与兴趣,针对开朗健谈的老人开展“故事接龙”,听他们讲述年轻时的经历;对内向敏感的老人,则采用“安静阅读+轻声交流”的方式。79岁的张爷爷曾是铁路工人,队员胡璇每次陪他聊天时,都会带上老照片相册,引导他回忆过往岁月,还将这些故事整理成文字,计划制作成“时光纪念册”。而在“角色互换”活动中,老人们化身“银发导师”,教队员们编织竹篮、剪窗花等传统手艺;队员们则当起“科技小老师”,帮老人解决手机视频通话、线上挂号等难题,85岁的李奶奶学会和远方孙子视频后,眼角泛着泪光说:“这下就算见不到面,也能天天看他笑了。”
为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小队在实践尾声策划了“跨时代共创”主题活动。在“时光绘本”工作坊,老人口述人生故事,队员们用画笔将其转化为生动插画;在“家庭情景剧”编排中,队员与老人一起将生活中的温暖片段改编成短剧,82岁的赵爷爷主动扮演“爷爷”角色,演出时一句“你们就像我的孙辈”,让在场所有人动容。此外,队员们还将8天来拍摄的活动照片整理成册,制作成专属纪念相册赠送给每位老人,相册里不仅有笑脸,还有队员们手写的暖心寄语,成为老人们最珍贵的夏日礼物。
实践结束时,寒亭区社会福利中心负责人对小队给予高度评价:“孩子们的到来,让养老院多了青春气息,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被重视、被需要的幸福。”队员们也在实践日记中写下成长感悟。范伊泽同学写道:“以前觉得敬老只是帮老人做事,直到看见王爷爷教我编竹篮时认真的模样,才明白这是双向的温暖与成长。”贺亚菲同学则感慨:“当李奶奶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时,我真正懂得了‘青衿筑暖’的意义——青春不仅是追逐梦想,更是用微光点亮他人的晚年。”
此次“心灯照晚,青衿筑暖”敬老实践活动,不仅为寒亭区社会福利中心的老人带去了切实帮助,更让队员们在服务中深化了社会责任认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小队用行动证明,敬老爱老无需惊天动地,它藏在帮老人整理衣物的细致里,藏在倾听岁月故事的耐心里,藏在跨越代际的真诚交流里。未来,小队将持续完善实践模式,把此次活动的经验分享给更多同学,让“心灯照晚”的微光汇聚成炬,推动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敬老公益中,让传统美德在青春校园与养老机构间持续传递,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