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志愿服务暖社区 趣味数学启新篇

2025年7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借助趣味故事分享、互动数学游戏、创意手工制作等多元方式,社区志愿者为辖区幼儿搭建起一座通往数学乐园的桥梁。这堂充满温度的公益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了数学知识,更让志愿者在陪伴与教学中实现了自我成长,深刻印证了“付出爱心收获温暖,传递善意收获成长”的志愿服务意义。
 

 
破解教学痛点 创新理念引方向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抽象性常常让幼儿望而生畏。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少孩子觉得数字、图形枯燥乏味,难以建立学习兴趣。为破解这一难题,志愿者团队经过前期调研,决定以"趣味互动"为核心,打造一套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数学教学方案。"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形式,让孩子们发现数学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藏在生活里的有趣学问。"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表示,团队筹备阶段就确立了"玩中学、学中乐"的教学理念。
 
精心筹备磨方案 细节之处显匠心
 
活动筹备期间,志愿者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为贴合幼儿认知水平,他们精心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料,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说明;考虑到幼儿的激励需求,特意准备了卡通贴纸、数学教具等小礼品,用于奖励积极参与的孩子;针对3-6岁幼儿的注意力特点,反复打磨活动流程,确保每个环节既富有知识性又具备趣味性。经过数周的策划打磨,一套包含故事教学、游戏互动、手工实践、角色扮演等模块的教学方案最终成型。
 
故事导入巧启蒙 角色扮演掀热潮
 
活动当天,东安社区活动中心充满欢声笑语。志愿者们以经典故事导入,用《小猫钓鱼》的寓言故事引出数字概念,当志愿者问到"小猫钓到3条鱼,妈妈钓到5条鱼,一共钓到几条鱼"时,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抢答,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随后开展的《小猫钓鱼》角色扮演游戏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分组扮演猫咪、钓鱼者、裁判等角色,在"钓鱼比赛"中练习数字计数,在"分配鱼获"中理解数量关系,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数字概念的启蒙。
 
手工实践悟真知 动手操作助理解
 
手工实践环节里,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志愿者们分发彩纸、剪刀和胶水,指导孩子们制作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几何图形。"老师你看,我用三角形做了屋顶,正方形做了房子!"一位小朋友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展示。在积木搭建区,孩子们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拼搭"数学城堡",在动手过程中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空间方位的概念。志愿者们则在旁耐心引导,将"对称""平衡"等数学知识自然融入实践指导中。
 
趣味游戏乐无穷 知识学习藏其中
 
趣味游戏区更是热闹非凡。数字迷宫前,孩子们专注地寻找从1到10的正确路径;连线挑战中,他们通过数字配对认识动物特征;移动火柴游戏里,简单的数字组合变化让孩子们惊叹不已。每当有孩子完成挑战,志愿者们都会及时送上鼓励的掌声和小礼品,小小的奖励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不少原本腼腆的孩子也逐渐主动加入互动。
 
志愿收获共成长 未来优化再出发
 
志愿者团队在活动后也召开了总结会,成员们纷纷分享收获。"当看到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一位志愿者感慨道。大家认识到,幼儿数学教学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爱心、耐心和创新思维。团队表示,将根据本次活动经验优化教学方案,增加生活场景类数学游戏,合理分配各环节时长,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爱心浇灌知识花 志愿服务谱新章
 
此次东安社区趣味数学志愿服务活动,用爱心搭建起知识传递的桥梁,用创新激活了幼儿的学习热情。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让数学知识在欢声笑语中浸润童心。未来,随着活动方案的持续优化,这份充满温度的公益教学将惠及更多社区儿童,让数学学习的种子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让志愿服务的阳光照亮更多成长之路。
 
作者署名:通讯员 吕蕊月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