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精神持续闪光
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红心研墨”实践活动志愿者抵达赣州。志愿者将与孩子们共同播种梦想的种子,用知识的光芒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
身体旋律里的释放
负责奥尔夫音乐的志愿者在纸箱里装着些玉米壳——那是在服务站附近的地里捡的,晒干后摇起来“沙沙”响,像天然的沙锤。她说:“要让孩子觉得音乐是自己的,就得用他们身边的东西当乐器。”
“大家听,玉米壳摇起来的声音,像不像风吹过玉米叶?”志愿者举起玉米壳轻轻晃动,草帽上的小禾立刻跟着摇手里的玉米叶,“哗啦啦”响成一片。穿红背心的东东把草帽摘下来,说要“用帽子当鼓”。教“八声势”时,志愿者把动作和玉米地结合起来:拍手是“玉米须碰玉米须”,拍腿是“玉米棒撞玉米杆”,跺脚是“农民伯伯踩泥土”。东东拍腿时太用力,把地上的玉米壳都震飞了,说要“像最大的玉米棒”;小禾总慢半拍,急得草帽都歪了,却还是跟着玉米壳的节奏晃。合练《数鸭子》时,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走进玉米地。玉米叶“沙沙”作响,成了最特别的伴奏。东东站在玉米杆中间拍手,声音混着叶响,像“玉米须在打招呼”;小禾蹲在玉米根旁,拍腿时手不小心碰到玉米须,痒痒的,笑得直不起腰。最让人意外的是平时总低着头的倩倩,她说话声音小,上课总躲在最后。志愿者走过去,把玉米壳递给她:“你当‘风’,我们跟着你摇。”倩倩的手抖了抖,却还是握紧了玉米壳,轻轻摇了一下。“对喽,”志愿者笑着说,“风轻轻吹,玉米才长得好。”当“嘎嘎嘎嘎真多呀”的旋律响起时,倩倩的玉米壳摇得越来越稳,东东的拍手声、小禾的笑声、玉米叶的沙沙声混在一起,像首乱糟糟却格外好听的玉米地之歌。
皱纸中的心疼与原谅
负责防霸凌宣讲的志愿者手里拿着个玉米做的娃娃——是服务站老师教孩子们做的,用玉米棒当身子,玉米须当头发。他说:“要讲清楚霸凌,得让孩子先心疼‘被欺负的东西’。”“你们看这玉米娃娃,”志愿者举起娃娃,“要是把它的胳膊掰断了,是不是很可怜?”东东立刻说:“就像我家的小狗,被大孩子扔石头砸!”小禾低下头,手指抠着草帽的带子——她的玉米娃娃昨天被东东故意踩扁了。发白纸时,志愿者选了带着玉米纹的信纸。“这纸像玉米叶,”他轻轻摸着纸的纹路,“要像爱护玉米叶一样爱护它。”孩子们都“嗯”了一声,倩倩把纸小心翼翼地夹在课本里,好像怕被风吹走。当志愿者说到“故意踩坏别人的东西”时,小禾的纸慢慢卷了起来,玉米纹皱成了一团;说到“不给同学玩玩具”,东东把纸揉成小团,说:“我会把他的玩具抢过来!”志愿者摇摇头,指着玉米娃娃:“那你的娃娃也会被踩扁哦。”东东的手慢慢松开了。倩倩一直没说话,直到志愿者说到“被说‘你穿的衣服土’”,她的眼泪突然掉在纸上,把玉米纹泡成了深色。“我妈妈做的衣服,”她抽噎着说,“上面有玉米花。”志愿者走过去,轻轻帮她把纸的边角抚平:“玉米花衣服最漂亮,说这话的人没见过真正的美。”揉纸实验结束后,志愿者让大家把纸做成玉米叶的样子。东东折了片大叶子,说要“保护小叶子”;小禾折了朵玉米花,说要“送给被欺负的人”;倩倩把纸折成了片小小的玉米叶,夹在玉米娃娃的手里,好像在给它遮太阳。
黏土捏的玉米香
黏土派对开始前,负责活动的志愿者把黏土摆在玉米杆编的筐里,阳光照在上面,像晒着五颜六色的玉米粒。“说到夏天的玉米地,你们想起什么?”她刚问完,东东就喊:“烤玉米!我爷爷烤的玉米最香!”小禾说:“玉米地里的萤火虫,晚上像小灯笼!”分黏土时,孩子们的手像刚剥完玉米,带着点玉米浆的黏,就伸进了筐里。东东把黄色和棕色揉在一起,说要做“烤玉米串”,上面得有焦焦的黑点;小禾选了黄色和绿色,说要捏“玉米地里的萤火虫”,屁股上得有亮光;倩倩只拿了白色和黄色,安安静静地捏着。志愿者走过去时,发现倩倩在捏“玉米汤”——黄色的玉米粒浮在白色的汤里,上面还飘着片绿色的菜叶。“这是我妈妈做的,”她小声说,“生病时喝了会好。”志愿者帮她把玉米粒捏得更圆:“这样喝起来更甜。”东东的“烤玉米串”做得很大,他举着串跑去找小禾:“给你的萤火虫当零食!”小禾笑着把萤火虫往玉米串边挪了挪:“萤火虫喜欢玉米香。”小禾的“萤火虫”最精致,她用黄色黏土捏了圆圆的身子,屁股上沾着点银色闪粉:“这是光,晚上会亮。”她把萤火虫摆在倩倩的玉米汤旁:“汤凉了,萤火虫帮你照着喝。”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作品摆在服务站的晒谷场上。阳光照过来,东东的玉米串泛着焦香,小禾的萤火虫闪着光,倩倩的玉米汤里,菜叶像真的在漂。
志愿者看着这些带着玉米香的作品,突然觉得,志愿活动就像种玉米,你播下真诚的种子,孩子们会用整个夏天的成长,给你最饱满的回报。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
通讯员 蒋尚熹 朱梓瑜 刘旭
身体旋律里的释放
负责奥尔夫音乐的志愿者在纸箱里装着些玉米壳——那是在服务站附近的地里捡的,晒干后摇起来“沙沙”响,像天然的沙锤。她说:“要让孩子觉得音乐是自己的,就得用他们身边的东西当乐器。”
“大家听,玉米壳摇起来的声音,像不像风吹过玉米叶?”志愿者举起玉米壳轻轻晃动,草帽上的小禾立刻跟着摇手里的玉米叶,“哗啦啦”响成一片。穿红背心的东东把草帽摘下来,说要“用帽子当鼓”。教“八声势”时,志愿者把动作和玉米地结合起来:拍手是“玉米须碰玉米须”,拍腿是“玉米棒撞玉米杆”,跺脚是“农民伯伯踩泥土”。东东拍腿时太用力,把地上的玉米壳都震飞了,说要“像最大的玉米棒”;小禾总慢半拍,急得草帽都歪了,却还是跟着玉米壳的节奏晃。合练《数鸭子》时,志愿者带着孩子们走进玉米地。玉米叶“沙沙”作响,成了最特别的伴奏。东东站在玉米杆中间拍手,声音混着叶响,像“玉米须在打招呼”;小禾蹲在玉米根旁,拍腿时手不小心碰到玉米须,痒痒的,笑得直不起腰。最让人意外的是平时总低着头的倩倩,她说话声音小,上课总躲在最后。志愿者走过去,把玉米壳递给她:“你当‘风’,我们跟着你摇。”倩倩的手抖了抖,却还是握紧了玉米壳,轻轻摇了一下。“对喽,”志愿者笑着说,“风轻轻吹,玉米才长得好。”当“嘎嘎嘎嘎真多呀”的旋律响起时,倩倩的玉米壳摇得越来越稳,东东的拍手声、小禾的笑声、玉米叶的沙沙声混在一起,像首乱糟糟却格外好听的玉米地之歌。
皱纸中的心疼与原谅
负责防霸凌宣讲的志愿者手里拿着个玉米做的娃娃——是服务站老师教孩子们做的,用玉米棒当身子,玉米须当头发。他说:“要讲清楚霸凌,得让孩子先心疼‘被欺负的东西’。”“你们看这玉米娃娃,”志愿者举起娃娃,“要是把它的胳膊掰断了,是不是很可怜?”东东立刻说:“就像我家的小狗,被大孩子扔石头砸!”小禾低下头,手指抠着草帽的带子——她的玉米娃娃昨天被东东故意踩扁了。发白纸时,志愿者选了带着玉米纹的信纸。“这纸像玉米叶,”他轻轻摸着纸的纹路,“要像爱护玉米叶一样爱护它。”孩子们都“嗯”了一声,倩倩把纸小心翼翼地夹在课本里,好像怕被风吹走。当志愿者说到“故意踩坏别人的东西”时,小禾的纸慢慢卷了起来,玉米纹皱成了一团;说到“不给同学玩玩具”,东东把纸揉成小团,说:“我会把他的玩具抢过来!”志愿者摇摇头,指着玉米娃娃:“那你的娃娃也会被踩扁哦。”东东的手慢慢松开了。倩倩一直没说话,直到志愿者说到“被说‘你穿的衣服土’”,她的眼泪突然掉在纸上,把玉米纹泡成了深色。“我妈妈做的衣服,”她抽噎着说,“上面有玉米花。”志愿者走过去,轻轻帮她把纸的边角抚平:“玉米花衣服最漂亮,说这话的人没见过真正的美。”揉纸实验结束后,志愿者让大家把纸做成玉米叶的样子。东东折了片大叶子,说要“保护小叶子”;小禾折了朵玉米花,说要“送给被欺负的人”;倩倩把纸折成了片小小的玉米叶,夹在玉米娃娃的手里,好像在给它遮太阳。
黏土捏的玉米香
黏土派对开始前,负责活动的志愿者把黏土摆在玉米杆编的筐里,阳光照在上面,像晒着五颜六色的玉米粒。“说到夏天的玉米地,你们想起什么?”她刚问完,东东就喊:“烤玉米!我爷爷烤的玉米最香!”小禾说:“玉米地里的萤火虫,晚上像小灯笼!”分黏土时,孩子们的手像刚剥完玉米,带着点玉米浆的黏,就伸进了筐里。东东把黄色和棕色揉在一起,说要做“烤玉米串”,上面得有焦焦的黑点;小禾选了黄色和绿色,说要捏“玉米地里的萤火虫”,屁股上得有亮光;倩倩只拿了白色和黄色,安安静静地捏着。志愿者走过去时,发现倩倩在捏“玉米汤”——黄色的玉米粒浮在白色的汤里,上面还飘着片绿色的菜叶。“这是我妈妈做的,”她小声说,“生病时喝了会好。”志愿者帮她把玉米粒捏得更圆:“这样喝起来更甜。”东东的“烤玉米串”做得很大,他举着串跑去找小禾:“给你的萤火虫当零食!”小禾笑着把萤火虫往玉米串边挪了挪:“萤火虫喜欢玉米香。”小禾的“萤火虫”最精致,她用黄色黏土捏了圆圆的身子,屁股上沾着点银色闪粉:“这是光,晚上会亮。”她把萤火虫摆在倩倩的玉米汤旁:“汤凉了,萤火虫帮你照着喝。”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作品摆在服务站的晒谷场上。阳光照过来,东东的玉米串泛着焦香,小禾的萤火虫闪着光,倩倩的玉米汤里,菜叶像真的在漂。
志愿者看着这些带着玉米香的作品,突然觉得,志愿活动就像种玉米,你播下真诚的种子,孩子们会用整个夏天的成长,给你最饱满的回报。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
通讯员 蒋尚熹 朱梓瑜 刘旭
2025-07-16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