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指尖捻起夏日色,童心折进时光里

蝉鸣里的问答:夏日在童声里铺展开来
午后的阳光被窗棂剪成细碎的格子,落在 “夏日粘土派对” 的横幅上,红底黄字都浸着暖融融的光。志愿者温老师刚把最后一角胶带粘牢,就听见身后传来座椅摩擦地面的轻响 —— 三十双眼睛正一眨不眨地望着她,像蓄满了晨露的葡萄。“说到夏天,你们的小脑袋里会跳出什么呀?” 温老师的声音刚落,前排扎羊角辫的女孩就攥着裙角站了起来,辫梢的蝴蝶结颤巍巍的:“是爷爷种在院里的葡萄藤!绿叶子爬满竹架,下午躺在藤下的竹椅上,能看见阳光从叶缝里漏下来,像撒了把金粉。” 她边说边用手指在空气中比划,仿佛真的在描摹那些跳动的光斑。“还有冰棒!” 后排戴眼镜的男孩推了推滑落的镜架,语速快得像蹦豆子:“我每次攥着零花钱去小卖部,冰棒纸外面都有点湿湿的,撕开的时候要捏紧了,不然巧克力脆皮会掉。上次我吃绿豆冰棒,咬到最后发现棍儿上刻着‘再来一支’,高兴得差点把棍儿吞下去!”孩子们的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一圈圈涟漪。“是暴雨过后的彩虹!挂在山顶上,红的、黄的、紫的,像奶奶缝被子的花线团!”“是晚上在田埂上飞的萤火虫,抓一只放在玻璃罐里,能照着看小人书!” 温老师站在这片童声里,忽然觉得夏天在孩子们的描述中变得有了触感 —— 是葡萄叶的凉,是冰棒纸的粘,是彩虹的脆,是萤火虫翅膀的软。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
指尖上的修行:当粘土遇见专注的灵魂
彩色粘土被分到小手里时,活动室瞬间安静下来。这种安静不同于课堂上的纪律性沉默,而是一种被创造力牵引的沉浸 —— 孩子们的呼吸变轻了,眼神变得格外专注,连窗外聒噪的蝉鸣都仿佛隔了层棉花。穿背带裤的豆豆把蓝色粘土放在掌心,先用拇指按出一个深坑,再用食指沿着边缘慢慢捏,嘴里念念有词:“要圆圆的,像池塘一样。” 他捏一会儿就停下来,把粘土举到眼前转着圈看,发现有处不够圆,就用指腹轻轻摩挲,直到那团蓝色变得像块被溪水打磨过的鹅卵石。接着他揪下一小块白色,搓成细条,一圈圈绕在蓝粘土边缘:“这是池塘边的浪花,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浪花会闪金光。”扎哪吒头的朵朵则把粉色粘土揉成了扁扁的圆饼,她从笔筒里挑出最细的一根牙签,低着头,鼻尖几乎要碰到桌面,在粉粘土上划出细密的格子。“妈妈说水蜜桃冰淇淋上面有网格状的脆皮,” 她忽然抬头,鼻尖沾了点粉色粘土,像只偷喝了桃汁的小松鼠,“我要划得均匀一点,这样才像真的。”温老师在孩子们中间慢慢踱步,看见穿碎花裙的女孩正用牙签给黄色粘土扎小孔,问她在做什么。女孩把作品往她面前推了推,小声说:“这是蜂巢,蜜蜂在里面酿蜜。孔要小一点,不然蜜会流出来。” 她说话时,睫毛在眼睑下投出小小的阴影,手指捏着牙签的动作稳得不像个孩子。
不完美的杰作:藏在歪扭里的想象力
第一个完成作品的是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小男孩。他双手捧着作品走到温老师面前,卡纸做的底板上,深蓝色粘土铺成的夜空上,撒着用银色粘土搓成的细沙 —— 那是星星。最妙的是卡纸下方,浅蓝色粘土捏的池塘里,漂着一弯黄色的月牙,月牙边缘被捏得有些歪,像被风吹斜了似的。“老师,月亮掉进水池里了。” 男孩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我昨晚看见月亮在水里晃,小鱼以为是好吃的,都游过来了。” 他指着几条用银色粘土捏的小鱼,每条鱼的尾巴都被捏成了三角形,“它们在啄月亮呢。”温老师还没来得及回应,孩子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纷纷捧着作品围拢过来。“老师你看我的青蛙!” 一个男孩举着只绿粘土捏的青蛙,后腿歪歪扭扭地翘着,“它刚跳进荷叶上,还在喘气呢!” 一个女孩的纸盘里挤满了各种元素:红色的西瓜片缺了个角,说是被自己 “咬了一口”;绿色的蒲扇柄是用牙签做的,扇面上还粘着片真的树叶。“这是夏天的全家福。” 她骄傲地宣布。温老师看着这些带着指纹、边缘不规整、甚至有些 “变形” 的作品,忽然明白所谓 “手工技巧”,从来不是做出完美的形状。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指赋予粘土的,是比技巧更珍贵的东西 —— 是把 “月亮掉进水池” 的想象变成现实的勇气,是让青蛙 “喘气” 的天真,是给西瓜 “留个咬痕” 的生活感。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
晨光里的回信:当野雏菊遇见粘土月亮
夕阳把窗台上的作品染成了蜜糖色。孩子们趴在窗边,用小手指着彼此的作品点评。“你的萤火虫没有翅膀!”“你的冰棒没插棍儿!” 争执声里没有一点恶意,反倒像在分享一个只有他们懂的秘密。温老师看着那个文静男孩的 “月亮池塘”,忽然觉得那歪歪扭扭的月牙比任何完美的几何图形都动人 —— 因为里面住着一个孩子的世界观。第二天清晨,温老师推开儿童服务站的门,愣住了。窗台上的粘土作品旁,多了个透明的矿泉水瓶,里面插着三朵野雏菊。花瓣上还带着露水,花茎被人用橡皮筋捆在一起,有点歪,却透着股认真劲儿。阳光穿过花瓣,在 “月亮池塘” 的卡纸上投下淡淡的影子,那些银色的小鱼仿佛真的在晨光里游动起来。她想起昨天活动结束时,那个文静的男孩偷偷把一朵掉在地上的小雏菊塞给她,说:“老师,这个送给你,它像你的发卡。” 原来孩子们记住的,不只是粘土的颜色,还有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这场手工活动,最终变成了一场双向的馈赠。孩子们在指尖的忙碌里学会了观察与创造,而志愿者们则在那些歪扭的作品和清晨的雏菊里,重新读懂了 “纯粹” 二字 —— 所谓成长,从来不是单向的教导,而是当你向孩子递出一块粘土时,他们会回赠你一整个闪闪发光的夏天。
通讯员 蒋尚熹 刘旭
 
2025-07-16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