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青年承非遗薪火,龙窑续千年匠心——福建师范大学青年学子赴南平市建阳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探寻非遗技艺,溯源中华传统文化,7月11日至7月12日,福建师范大学龙窑薪火实践队赴南平市建阳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水吉龙窑遗址、走访非遗传承人、体验建盏制作工艺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追溯建盏烧制技艺的历史断层根源,剖析当代传承困境,探寻创新传承路径。团队希望以青春之力,让龙窑“薪火”在时光流转中绵延不息,于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团队于建阳区建窑遗址入口处合影/许孙海摄。

寻访古迹,领略千年薪火。龙窑薪火实践队队员们首先来到位于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建窑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在讲解员的介绍下,队员们了解到建盏作为最佳斗茶用具在宋代广受喜爱,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处龙窑遗址便承载着从宋代延续至今的龙窑历史脉络。此后,实践队队员们还参观了现代新窑,在建窑的“古今对话”中,深刻领略了跨越千年的建窑建盏文化之薪火相传。实践队队员朱玲表示:“只有当我们真正亲临遗址、触摸古迹时,所谓的历史便不再只是文字,而是透过这龙窑遗迹窥见宋代建盏繁荣发展的景象。”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参观宋代龙窑遗址/许孙海摄。

亲历制盏,体悟千载匠心。在建阳五里亭建盏工作室负责人谢宗伟先生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先后参观了现代建盏工作室以及优秀建盏作品、观摩并亲自体验了建盏制作的部分工序。队员们通过亲自上手体验建盏制作工艺中的“拉坯”工序,深切感受到了建盏技艺这一国家级非遗所承载的古韵匠心。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亲自上手的体验远比观摩来得更加深刻与真实,并且通过切身体验了解了建盏制作工艺的复杂与精益。

图为实践队队员体验建盏拉坯工序/朱华乐供图。

共话盏业,探今朝发展路。体验完建盏制作拉坯工序后,实践队队员们参观建盏文化创业园并与青年建盏企业家谢宗伟先生展开座谈。在交谈中,谢宗伟先生向实践队员们讲述了自己与建盏行业的结缘之路,以及在行业发展道路上所经历的困境和所积累的经验,并呼吁在未来可以有更多青年加入建盏行业,一起为建盏文化与建盏行业谱写新篇。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与谢宗伟先生开展座谈/许孙海摄。

齐溯盏史,擘画传承继与新。次日,实践队队员们拜访了建盏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叶镔先生及其夫人张娜老师。在谈话中,叶镔先生分享了参与建盏技艺复兴与传承的经历,感叹建盏技艺失而复得的不易,探讨当前建盏技艺传承概况,并强调未来建盏技艺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培养更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让建盏技艺薪火相承。张娜老师就建盏文化与茶文化的密切联系,与实践队队员们探讨了建盏技艺与斗茶文化的关联性,以及现代建盏作为茶具对茶文化发展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实践队队员叶惠玲在访问结束后表示:“建盏技艺非遗传承人是建盏技艺非遗文化与当代社会建立联系的桥梁,只有一代代建盏技艺传承人薪火相承,才能让建盏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非遗传承人叶镔先生交谈/朱玲供图。

盏耀金砖,礼承中华文化韵。基于建盏曾作为金砖国礼的背景,实践队队员们来到贵稀堂参观金砖国礼建盏烧制用窑。在讲解员的带领和解说下,深刻了解了建盏作为金砖国礼具有承载着千年茶文化底蕴并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文化背景,它象征着“和平、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体现中国以礼相待的外交理念。同时,实践队队员们还参观学习了制作建盏的原料、窑内布局等相关知识,为探索建盏文化创新性传承路径奠定坚实基础。实践队队员张陆超在参观后感叹道:“建盏作为黑瓷的代表,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还被当作金砖国礼来赠予贵宾,这无疑是对建盏技艺传承人和建盏文化宣传者的认可,鼓舞他们在复兴建盏文化之路上继续前进。”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队员讲解建盏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叶惠玲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与金砖国礼建盏烧制用窑合影/朱玲供图。

此次建盏文化实践之行,让我们在龙窑遗址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在与匠人座谈中读懂传承的重量。从探寻宋代窑火的遗迹,到亲历制盏的繁复工序,再到与企业家共话行业困局与新机,每一步都让我们对“非遗”二字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它不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更是在匠心坚守中不断生长的文化生命力。这场实践让我们明白,传统并非静止的标本,而是需要年轻一代用脚步丈量、用思考激活的宝藏。未来,我们既会做文化的记录者,更愿成为传承的参与者,让建盏里的中国故事,在新时代继续流转生辉。





 
2025-07-14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