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红手印历史密码,探小岗村非遗根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4周年之际,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兴沃土,红心耘梦”乡村振兴实践团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以“寻红手印历史密码,探小岗村非遗根脉”为主题,探寻基层改革实践与党的领导、红色历史及非遗文化的时代耦合关系,在契约手印的历史褶皱与非遗技艺的当代传承中,构建起从改革原点到振兴实践的立体认知坐标系。
追溯改革原点,感悟初心使命
上午10时,实践团抵达“当年农家”旧址。实践团观察了土坯房、石磨、旧农具等实物遗存,新旧生产生活工具的时空对撞呈现了农村改革前后的发展变迁;旧址中留有当年18 位村民签订的“分田到户”契约复印件,其上模糊的手印痕迹与"如不成,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的铿锵字句相互映照,勾勒出改革破冰期的勇毅决心。尤为震撼的是18位签字者中12名党员的先锋身影——他们以“干部带头”的担当姿态践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这一科学方法论深深烙印为基层改革的根本遵循,在泛黄契约的字里行间筑起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图为实践团成员一同探讨“分田到户”契约的复印件。邵珠琳 供图
传承非遗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随后,讲解员张元忙带领实践团拜访了凤阳凤画的传承人张变红老师。张变红老师热情地为实践团讲解了凤阳凤画悠久的历史及其独特的绘画风格,还当场为成员们展示了凤画的绘画过程。此外,团队有幸观赏到毛贤进老师的淮河大鼓表演和李明松老师的凤鼓表演。团队成员还参与到花鼓的演出中,当鼓槌首次叩击鼓面的刹那才惊觉:非遗的魂灵原来早藏在了弯腰击鼓的弧度里,与千年农耕文明的心跳同频,与时代脉搏共振。是非遗传承人的倾力传承,让老腔新韵在鼓皮震颤里完成跨时空的和鸣。
图为非遗传承人张变红老师向成员展示凤画的制作过程。邵珠琳 供图
缅怀楷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当天下午14时,实践团参观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足迹深嵌小岗村泥土,以“脚沾泥土、心贴群众”的实干精神推动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小岗村从温饱线迈向共同富裕的康庄道。“沈浩同志记下厚厚的六本民情日记,把全部精力投入小岗村发展。2009 年,沈浩同志因劳累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成员们凝视着玻璃展柜中泛黄的日记手稿与磨旧的生活用具,历史的厚重感与沈浩精神的感染力在胸腔激荡,于静默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观看宣传沈浩精神的石雕墙。邵珠琳 供图
沈浩同志以生命赴使命的赤诚,与小岗村“红手印”改革中迸发的基层首创精神,共同印证着基层党组织对党的宗旨的生动践行。历经全天实践调研,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当代青年大学生当以“党建引领改革、文化承载初心”为行动坐标,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红色历史的精神内核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实践,以青年特有的创新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撰稿:陆建宁、何智臻)
(摄影:邵珠琳)
(指导老师:兰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