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学子走访小岗村:触摸改革脉络,感悟振兴力量
2025年6月30日,安徽理工大学“‘理’兴沃土,红心耘梦”乡村振兴实践团奔赴凤阳县小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支满怀探索热情的队伍,深入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探寻小岗村从“红手印”到“振兴路”的发展密码。
党员活动室里的“时空对话”
6月30日下午14时,在队长带领下团队成功抵达小岗村,实践团首站来到党员活动室进行了一场实践动员会,强调实践期间大家的纪律、目标、工作内容,分享过往经验,为本次实践做出充分准备。紧接着,实践团就小岗村近 40 年发展变化,与村党委关正景副书记进行交流。“1978 年,十八枚红手印按下时,没人敢想今日模样。” 话语将众人带回敢闯年代。关正景副书记细数衣食住行变迁:过去食求饱,玉米饼、地瓜粥常态,如今超市特产琳琅满目;衣从保暖到追时尚;住房从稻草房变楼房,泥巴路成沥青路。产业上,农业向机械化、智能化迈进;村办产业园引企业,特色农产品直播销往全国;旅游业借红色底蕴发力,带动相关产业,提升居民收入与幸福感。
图为关正景副书记向队员们讲解小岗村发展状况 摄:杨鑫利
走访调研:在家常里听“传承”
6月30日下午16时,实践团跟随凤阳县司法局小岗村司法所司法协理员王玉婷,走进村民家中进行调研访谈。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当地居民进行交谈,了解近年来小岗村发展情况,以及相关看法。当地居民关奶奶表示,如今村民均早已解决温饱,生活现状令其满意。
图为队员向关奶奶了解小岗村发展状况 摄:邵珠琳
走访途中,实践团遇到了经营饭店的严阿姨。她表示,得益于村内浓厚的文化氛围,前来观光的游客数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不过,受疫情影响,经营状况较疫情前有所下滑。她认为,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离不开广大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奋斗,期待更多年轻人能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向当地居民了解店内经营状况 摄:杨鑫利
在小岗村宪法教育基地,实践团参与了一场特殊的“知识竞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哪部法律保障的?”“农村土地流转要遵循什么原则?”一道道题目将法律条文与小岗村实践紧密交织。王玉婷协理员补充道:“这些法律,就像给小岗村发展‘保驾护航’的盾牌,2018年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给咱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吃了‘定心丸’,让改革创新走得更稳。”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宪法宣传片 摄:杨鑫利
书屋汇谈:把感悟变成行动
在小岗村书屋,实践团召开总结会,会议摒弃冗长汇报,聚焦成员的真切感悟交流。 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对课本中提及的小岗村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另有成员提及,关奶奶家中体现出的“传承”精神令人触动,从当年的十八位带头人,到关奶奶的儿子,再到当代大学生,相关精神的传递未曾中断,这正是乡村发展的根基所在,青年一代理应将这一根脉延续下去。 实践团队长总结时指出,此次小岗村之行,使“书本上的改革历史”转化为了“亲身体验的实践课程”。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总结汇报 摄:邵珠琳
触摸改革印记,体悟振兴动能。小岗村从 “红手印” 镌刻的改革初心出发,在振兴路上实现蓬勃发展,其变迁背后是 “敢为天下先” 精神的代代传承。这一历程揭示了乡村发展的深层密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奋斗基因与前行力量。
(撰稿:沈琳茜、何智臻)
(摄影:杨鑫利、邵珠琳)
(指导老师:兰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