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 三下乡 :触摸非遗瑰宝,感悟传承力量
2025年7月1日上午10点,安徽理工大学“‘理’兴沃土,红心耘梦”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小岗村“当年农家”,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探访之旅。在这片承载着改革记忆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触摸千年非遗瑰宝,感受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活力。
鼓乐声里的千年回响
抵达“当年农家”,实践团成员首先欣赏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凤阳花鼓传承人李明松老师以及淮河大鼓传承人毛贤进的表演,为非遗探访拉开序幕。歌曲传达出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与家国情怀,为实践团感悟非遗蕴含的红色基因奠定基础。小岗村作为改革发源地,其非遗传承始终与时代同频。凤阳花鼓新创曲目融入“乡村振兴”主题,淮河大鼓生动演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让非遗成为赓续红色血脉的鲜活载体。 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更是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纽带,为新时代基层发展注入深厚文化动能。
图为毛贤进老师演奏淮河大鼓 摄:邵珠琳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观看李明松老师演奏凤阳花鼓 摄:杨鑫利
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讲解员悉心指导实践团成员学打凤阳花鼓,这既是非遗技艺的传承实践,更是精神谱系的代际传递。队员们初学时节奏错乱、鼓点迟缓,却始终以饱满热情投入,在反复练习与耐心纠正中逐步掌握韵律。现场交织的笑声与鼓点,诠释着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当年轻指尖与古老技艺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打出完整节奏的队员深刻感悟到:每一个鼓点都承载着历史记忆,每一次击打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这种实践不仅强化了文化自信,更让青年在亲身体验中厚植家国情怀,为赓续非遗文脉、凝聚奋进力量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学习演奏凤阳花鼓 摄:杨鑫利
笔墨刀刻间的文化密码
离开鼓乐现场,实践团走进省级非遗展示区,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脉动。张变红老师伏案创作凤画,以“蛇头、龟背、鹰嘴、鹤腿”的严谨范式勾勒《丹凤朝阳》,凤凰与牡丹的意象交融,既承载着传统美学的精神内核,又彰显着吉祥文化的当代价值。 隔壁展室的剪纸作品,以“囍”字纹样、大包干纪念馆等元素为载体,将民俗风情与改革记忆有机融合,每一处精湛雕工都是文化密码的生动解码。这些非遗技艺既坚守着历史传承的本真,又通过创新表达赋予时代内涵,成为展现地域文化自信、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纽带,为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鲜活实践样本。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欣赏张变红老师画凤画 摄:杨鑫利
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离不开毛贤进、张变红等传承人矢志坚守,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小岗村通过设立非遗工坊、举办展演活动,推动老技艺进校园、融旅游,既筑牢文化根脉守护的基石,又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文化动能,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小岗村“敢闯敢试”的精神,既镌刻在改革史诗中,也流淌在非遗传承里。此次探访让青年学子深刻体悟传统文化温度,更读懂传承背后的坚守与创新,这正是小岗村在振兴征程中,向时代交出的文化自信与发展活力并举的合格答卷。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欣赏剪纸 摄:邵珠琳
(撰稿:沈琳茜、何智臻)
(摄影:杨鑫利、邵珠琳)
(指导老师:兰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