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印传韵,刻土生根——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志愿队以活字印刷术赋能于都推普
七月的于都,红土地上墨香与童声交织。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彩虹研行志愿队继 “推普 + 艺术” 课程后,再推创新举措,将活字印刷术引入罗坳镇中心小学课堂,以 “模板拓印”“泥土雕刻” 两阶段课程,让普通话在非遗实践中自然生长,为乡村推普注入文化新动能。

在前期夏令营课程基础上,志愿队结合兰校长 “以实践促推普” 的建议,深耕活字印刷与普通话推广的融合点。队员们精选《于都河谣》《红土少年行》《夏日绝句》等一些含乡土元素和正能量的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提前制作木质活字模板,并准备雕刻材料。“活字印刷讲究字正、排齐,这和说好普通话要字正腔圆是一个道理。”队员们在与校方沟通时,生动阐释课程设计理念,获得师生一致认可。
“模板拓印,声随墨香起”—— 第一堂活字推普课
“‘于都河畔秋风起’,‘河’读hé,舌尖后音要轻卷;‘秋’是qiū,声调要扬起来……”第一堂模板拓印课上,队员们先逐字示范发音,再铺开印有诗词的活字模板。孩子们手持蘸墨刷,在“唰唰”的碾动声中,看着一个个汉字随着墨香浮现,同时跟着队员朗读。当读到“红土沃野育新苗”时,队员指着模板上的“沃”字:“这个字读wò,注意韵母是o,不是e,就像刷子要均匀沾墨,发音也要准确到位哦。”

学生谢莉娜拓印完作品,举着纸页大声念道:“于都河,长又长,说好普通话,走向大世界!” 虽然略带羞涩,但每个字的发音都格外认真。墨香里飘出的,不仅是诗词的韵律,更是规范语言的种子。
“泥土雕刻,言自指尖生”—— 第二堂活字推普课
“取一块泥土,揉成方块,就像我们说话要字正腔圆;刻‘乡’字时,先写撇折,再写撇,最后写竖钩,发音xiāng,舌尖抵住上牙床……” 第二堂泥土雕刻课上,队员们带着孩子们用泥土制作活字。孩子们捏着刻刀,边雕刻边用普通话交流:“你这个‘村’字的竖钩没刻直,就像发音没到位一样”“‘振兴’的‘兴’是后鼻音,我来教你读”。

学生赖惠媛刻完 “梦” 字后,用普通话分享:“我想把这个字印在纸上,告诉大家 —— 说好普通话,就是我的梦想!”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课程的深意:当泥土的质朴与语言的规范在指尖相遇,推普便有了扎根乡土的力量。

从模板拓印时的跟读模仿,到泥土雕刻时的主动表达,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志愿队以活字印刷术为桥,让普通话在非遗实践中自然浸润。这些带着墨香和土气的作品,都是孩子们学好普通话的‘成长印记’。红土地上,语言的种子正借着文化的东风,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悄然生长。
投稿人:南京工程学院 秦冯
在前期夏令营课程基础上,志愿队结合兰校长 “以实践促推普” 的建议,深耕活字印刷与普通话推广的融合点。队员们精选《于都河谣》《红土少年行》《夏日绝句》等一些含乡土元素和正能量的诗词作为教学内容,提前制作木质活字模板,并准备雕刻材料。“活字印刷讲究字正、排齐,这和说好普通话要字正腔圆是一个道理。”队员们在与校方沟通时,生动阐释课程设计理念,获得师生一致认可。
“模板拓印,声随墨香起”—— 第一堂活字推普课
“‘于都河畔秋风起’,‘河’读hé,舌尖后音要轻卷;‘秋’是qiū,声调要扬起来……”第一堂模板拓印课上,队员们先逐字示范发音,再铺开印有诗词的活字模板。孩子们手持蘸墨刷,在“唰唰”的碾动声中,看着一个个汉字随着墨香浮现,同时跟着队员朗读。当读到“红土沃野育新苗”时,队员指着模板上的“沃”字:“这个字读wò,注意韵母是o,不是e,就像刷子要均匀沾墨,发音也要准确到位哦。”
学生谢莉娜拓印完作品,举着纸页大声念道:“于都河,长又长,说好普通话,走向大世界!” 虽然略带羞涩,但每个字的发音都格外认真。墨香里飘出的,不仅是诗词的韵律,更是规范语言的种子。
“泥土雕刻,言自指尖生”—— 第二堂活字推普课
“取一块泥土,揉成方块,就像我们说话要字正腔圆;刻‘乡’字时,先写撇折,再写撇,最后写竖钩,发音xiāng,舌尖抵住上牙床……” 第二堂泥土雕刻课上,队员们带着孩子们用泥土制作活字。孩子们捏着刻刀,边雕刻边用普通话交流:“你这个‘村’字的竖钩没刻直,就像发音没到位一样”“‘振兴’的‘兴’是后鼻音,我来教你读”。
学生赖惠媛刻完 “梦” 字后,用普通话分享:“我想把这个字印在纸上,告诉大家 —— 说好普通话,就是我的梦想!” 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课程的深意:当泥土的质朴与语言的规范在指尖相遇,推普便有了扎根乡土的力量。
从模板拓印时的跟读模仿,到泥土雕刻时的主动表达,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志愿队以活字印刷术为桥,让普通话在非遗实践中自然浸润。这些带着墨香和土气的作品,都是孩子们学好普通话的‘成长印记’。红土地上,语言的种子正借着文化的东风,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悄然生长。
投稿人:南京工程学院 秦冯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