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生态蝶变中的民生温度: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变迁调研团走访手记

“以前上岸,工作条件高得像‘攀高峰’,现在生活,稳当又踏实。”在薛家洼的绿意葱茏间,退捕渔民质朴的话语,为团队成员揭开了这片土地生态与民生共荣的生动篇章,也成为巢湖学院赴薛家洼生态变迁调研团此行最珍贵的收获。
从“靠水吃水”到生态抉择
薛家洼,曾是长江岸线典型的“渔村样本”。过去,他们“靠水吃水”,长江的馈赠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渔民。但随着生态环境压力加剧,过度捕捞、岸线混乱开发等问题,让长江生态亮起“红灯”。2019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退捕,薛家洼也因此成为这场生态保卫战的前沿阵地。
调研中,队员们遇到了在巡逻车上接受采访的退捕渔民张师傅。他见证了薛家洼从“渔网密布”到“碧波荡漾”的转身。“刚开始哪舍得?打了一辈子鱼,船是家,网是命。”张师傅回忆起退捕之初的纠结,话语里满是对旧生活的不舍。但当看到长江里越来越少的幼鱼、日益浑浊的江水,他明白:“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没鱼吃,也没干净水喝,必须变。”
图为调研团成员采访退捕渔民张师傅。殷秀敏 供图。
生态打底,民生为要
禁捕退捕,不是“断生计”,而是要为渔民铺就“新出路”。薛家洼的生动实践,让队员们看到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的“双轨并行”。曾经杂乱的岸线,如今成为长江生态湿地。队员们沿着步道走访,看到芦苇摇曳、水鸟栖息,“十年禁渔”让长江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薛家洼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打卡地。当地居民笑着说:“以前岸边腥臭,现在空气都是甜的,游客也爱往这跑!”
政府的安置政策,给了退捕渔民“定心丸”。张师傅如今成为长江禁捕巡逻员,“以前风里来雨里去,现在有稳定工作,还能守护长江,心里踏实。”转岗就业,社会保障衔接、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让渔民们“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团队成员在社区调研时发现,不少渔民学会了民宿经营、生态导游等新技能,把“生态饭”吃得越来越香。
渔民口中的“变”与“盼”
“变化大嘞!以前上岸找工作,门槛高得很,没文化没技能,只能干苦力。现在政府帮着培训、找岗位,生活有奔头!”在与退捕渔民张师傅的对话中,“变化”是高频词,既有生态之变,更有生活之变。
但他们的“盼”也很朴素:希望生态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自己的“生态生意”越来越红火;希望技能培训再多些,能跟上文旅发展的新需求;希望下一代能在这片变好的土地上,有更多机会、更好未来。这些期待,让队员们意识到生态变迁调研的意义——不仅要记录变化,更要传递声音,让更多人关注生态保护背后的民生故事。
图为薛家洼环境现状。马艺源 供图。
青春力量赋能生态文旅
调研团不止于“看”和“听”,他们更想成为“生态文旅”的传播者、助力者。
他们用脚步丈量薛家洼的每一寸生态步道,用问卷和访谈收集渔民、游客、管理者等的声音,梳理生态文旅发展的优势与痛点——这里有长江生态IP的天然吸引力,但文旅配套设施仍需完善;有渔民转型的热情,但专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带着调研成果,他们走进社区、校园,用照片、故事讲述薛家洼的生态蝶变。“原来禁渔退捕不是‘断生路’,而是‘开新局’!” 同学们的惊叹,让他们知道生态故事需要更多的“青春讲述”。
团队成员自发参与薛家洼生态志愿服务,协助开展游客引导、湿地保护宣传。有同学利用专业知识,为渔民设计民宿文创产品,把“生态+文化”的点子变成实际成果。这些行动,让“调研”不止于纸上,更落在土里、扎进民生。
生态民生共荣的薛家洼启示
薛家洼的故事,是长江大保护的缩影,更是生态与民生如何共生共荣的生动教材。从退捕渔民的转岗,到生态文旅的萌芽,这都让调研团看到:生态保护不是“牺牲民生”的选择题,而是“双赢共进”的必答题。
作为高校调研团,队员们深知,青春力量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未来,队员们将继续深耕生态文旅变迁,讲好薛家洼的生态民生故事,让更多人看见生态保护背后的“民生温度”,也让更多青春智慧,赋能这片土地的绿色未来,只有生态与民生同频共振,长江大保护的画卷,才能绘得更动人、更长远。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