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青春为经纬,织就云锦新生:南财学子探秘非遗背后的文化传承攻坚战

“您知道南京云锦的主要特点吗?”、“能说出一种云锦代表性纹样吗?”——七月初,在南京新街口、夫子庙等商圈,身着统一文化衫的大学生调研员们,拿着问卷穿梭在人群中。
这是南京财经大学“中华文化传承团——锦传天下团队”开展的云锦认知度社会调查。为期三天的街头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512份,结果令人深思:能准确区分云锦与其他织锦的受访者仅占31.2%,了解“挑花结本”等核心工艺的不足15%,而18-30岁群体的认知度更是低至26.8%。
“最让我们震惊的是,很多本地年轻人也不知道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具体位置。”团队队长郑佳怡拿着数据统计表说,“62%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但没去过,还有大学生反问我们云锦不是苏州的吗?”
带着调查发现的问题,团队开始了在南京云锦博物馆和江宁织造博物馆的深度调研。团队采用“三重验证法”开展调研:一是工艺记录,详细拍摄18道织造工序;二是口述史采集,访谈7位非遗传承人;三是实物分析,建立200余张纹样对比图库。通过交叉比对,他们发现云锦工艺的失传风险比想象中更严峻。
“现存能完整操作大花楼织机的工匠平均年龄55岁,最年轻的也已38岁。”负责口述史记录的刘同学翻着访谈笔记说,“一位老师傅告诉我们,现在愿意静下心来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十年里他只见到三个。”
团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调查显示的不只是认知缺口,更是文化传播方式的代际差异。真正的传承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建立传统与现代的情感连接。”
他们建议博物馆设立“云锦工艺体验角”,让参观者亲手操作简化织机;开发AR试穿应用,用科技降低体验门槛;甚至与时尚院校合作,将云锦元素融入现代设计。
“这次调查让我们明白,非遗保护不仅要记录过去的辉煌,更要创造未来的可能。”郑佳怡说这句话时,团队正在博物馆里拍摄最后一条短视频。镜头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织机上,金色丝线闪烁着跨越时空的光芒。
从街头问卷到博物馆深研,这群大学生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青春的创造力,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坚守,更需要创新;不仅要保护,更要传播。古老的云锦,正在新一代人的手中织就新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