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榴”绽放民族共富之花 —— 南京财经大学实践团队探访宿迁花井村蜂花基地的共融发展之路
在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双重背景下,一座名为“红石榴”的蜂花基地正在江苏宿迁花井村悄然书写着“家门口共富”的故事。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大运河暑期实践团队深入该基地调研,发现其以“弹性就业”和“民族共融”为特色,不仅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和留守妇女提供了生计保障,更探索出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包容的乡村新路径。
“蜂花车间”里的“无差别就业”:民族共融的微观实践
走进花井村红石榴蜂花基地的车间,缝纫机的嗡鸣声与空调的凉风交织,数十名女工正专注地组装帽子和纺织品。令人注意的是,她们中既有汉族妇女,也有来自回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务工者。“在这里,民族身份从不是标签。”基地管理人员向实践团队介绍,“同工同酬、同培训、同晋升,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标——把产品做好。”
这种“去差异化”管理模式,让少数民族群众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更感受到“平等尊重”的文化认同。一位回族女工坦言:“以前担心外出打工受歧视,现在家门口就能体面工作,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弹性工时”破解留守妇女就业困局:乡村振兴的温度答卷*
“早上送完孩子来上班,下午四点接娃前下班——基地允许我们自己安排时间。”一名女工边踩缝纫机边向学生团队展示她的灵活排班表。针对农村留守妇女“顾家难就业”的痛点,蜂花基地创新推出“弹性工作制”:不设固定考勤,按件计酬,甚至允许将部分原料带回家加工。
这种人性化设计,让留守妇女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数据显示,基地现有员工中女性占比超90%,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南京财经大学带队教师评价:“弹性就业不是降低标准,而是以乡村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生产关系重构。”

从“谋生手段”到“价值认同”:共富产业链背后的社会升华
在调研中,实践团队捕捉到一个细节:许多女工会将“红石榴”标识绣在成品内侧。“这是我们的骄傲。”一名员工解释道。基地管理者透露,通过定期举办技能竞赛、优秀员工评选,甚至鼓励参与产品设计,工人们逐渐从“打工者”转变为“事业合伙人”。这种归属感催生了更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基地产品因质量过硬远销海外,而“民族团结车间”的招牌也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名片。宿迁市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小车间联动大产业,红石榴模式证明,共同富裕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
当实践团队离开时,夕阳下的蜂花基地外墙,“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注脚——在缝纫机的针脚里,在弹性工时的包容中,在“无差别”的日常协作间,一条兼具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智慧的“新运河”,正缓缓流淌。(通讯员李宁)
2025-07-30 关注: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