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重走中原考察路,书写发展新篇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河南省洛阳市走访考察,在考察过程中提及坚持守牢实体经济,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之路,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以及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等内容。为紧跟时代潮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河南科技大学河洛书院“寻迹中原”实践团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洛阳为重要契机,沿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重走初心之路。实践团围绕工业发展与文化创新领域展开扎实深入的调研,让实践成果真正扎根大地、服务发展。

  在河洛书院党委副书记崔瑞红老师和学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许元恺老师的带领下,由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考古专业、汉语言专业、材物专业共计11名本科生组成社会实践团,制定了系统的考察路线,并完成相关历史文献研读,在经实地踩点、与地方部门对接后,赶赴位于洛阳市中信重工史馆、洛阳市轴承陈列馆以及龙门石窟进行考察调研。

  

  【工业脉络探源篇】

  7月3日,实践团成员赴中信重工厂史馆进行参观调研。泛黄的老照片、承载岁月的实物展品与灵动的多媒体展陈交相辉映,静静铺展开洛阳工业发展的壮阔脉络。这些跨越时空的碎片,拼凑出一家企业从筚路蓝缕到铸就“大国重器”的征程。每一件产品都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具象化,也让实践团直接感受到企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进程和重大战略部署的紧密联系。驻足其间,成员们深刻领悟到:中信重工的发展史,何尝不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缩影?当“产业报国”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凝结在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台重型装备里的坚持,青年一代心中的使命感便有了扎根的土壤——原来大国崛起的故事,就藏在这些钢铁与汗水交织的岁月里。这份镌刻在发展年轮中的精神特质,如同一簇火焰,点燃了青年学子心中产业报国的热忱与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对制造业的重视,也激励着洛阳众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工业创新提供良好生态,在智能制造,绿色创造的道路上加速前行,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7月4日,实践团来到考察第二站——中国轴承陈列馆。一进入陈列馆就仿佛步入了一部“滚动的工业史诗”。从早期朴素的轴承样品,到如今能适配航天、高铁等高端领域的精密产品,玻璃展柜里的每一件展品,都镌刻着洛阳作为“中国轴承工业摇篮”的发展印记,更是洛阳工业在创新驱动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在这些精密构件中成员们读出了自主创新,精益求精的工业精神。一枚轴承,从设计到量产,考验的是毫厘之间的精准追求;而洛阳轴承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彰显的正是中国制造业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韧性。当了解到这些小小的轴承,早已嵌入国家重大工程的“筋骨”,支撑起民族工业的脊梁时,一种对“中国制造”的自豪感便油然。通过这次参观,实践团成员深刻意识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核心技术,是推动创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关键。实践团成员也将勇担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

  

  【文化根脉守护篇】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交汇着河西文化、鲜卑文化、中原文化等多重元素,反映着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族融合的史实,是丝路古道上遗存至今的璀璨明珠。于是,在实践的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进了龙门石窟,通过实地考察与游客互动调研等方式,系统梳理了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现状。多名团队成员与数名游客进行互动采访调研,调研对象涵盖各年龄段人群,实践团成员问及来自俄罗斯的国际友人参观龙门石窟的感受,与实践团成员年龄相仿的俄罗斯青年感慨:“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龙门石窟的壮观场面时常让我思考以前的人们是怎么完成这项工作的,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机会,我以后还想去中国的其他地方参观。”

  站在龙门石窟的山崖下,仰头便是与千年时光对视的震撼,有的佛像历经风化已模糊了轮廓,却更显沧桑厚重;有的洞窟留存着历代修缮的痕迹,新旧砖石的拼接处,是代代守护的接力。当年工匠们在无先进设备的条件下,仅凭绳索悬于崖壁,一凿一斧开凿出这片佛国,这些石窟从来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用信仰与血汗筑成的精神家园。当数字化工程让斑驳的石刻在虚拟空间重焕神采,当巧思文创让千年佛教艺术化作案头摆件、腕间风情,这些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让那些沉睡在岩壁上的历史,正以创新的姿态走入当下。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愈发坚定了青年学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真正的传承从不是让历史停在过去,而是让它在当下继续生长,让文明始终“活着”。

  

  

  【知行合一践悟篇】

  从洛阳工业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中7个落户洛阳,无数建设者奔赴洛阳,投身工厂建设、技术研发,用汗水与智慧开启洛阳工业发展新篇章,此后几十年,面对技术封锁、市场竞争,洛阳企业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将理念变为现实产品。

  岁月因慷慨而铺展长卷,青年投身而让这册缀满星光。此次社会实践,成员们在智能制造园区的创新脉动与文化遗产地的千年底蕴间,深切触摸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从洛阳“制造”到“智造”的跃迁轨迹,正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战略远见的生动注脚;而文化遗产保护中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意传播探索,则鲜活诠释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本次实践,成员们受益匪浅,在工业和文明的交响中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工业报国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把个人的手掌按在国家发展的齿轮上,跟着时代的转速一起努力,把理想变为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025-07-30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