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重外学子三下乡|青衿访耆旧,初心映芳华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同一座巍峨灯塔,照亮国家前行的道路,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与人民衷心的拥护。为了探寻这份伟大领导力量的深层内涵,“情系沧沟,青年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于2025年7月18日前往武隆区沧沟乡,拜访老党员李子兴同志,期望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对党和时代发展的深刻认知。

  当实践团抵达李老家中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位伫立在门外翘首以盼的老人。他的眼神中满是热忱与期待,当实践团成员下车的那一刻,李老快步向前,用他那温暖而有力的双手紧紧握住成员们的手,那真挚的欢迎之情溢于言表。进门前,实践团成员的目光被正门那副历经岁月洗礼的对联所吸引——“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横批“社会主义好”。李老缓缓道出,这副对联已伴随他30余载。岁月在对联上留下斑驳痕迹,却无法磨灭其承载的深厚情感与时代记忆。这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凝练,时刻提醒着当代青年要铭记党恩,紧跟党的步伐,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学习本领,不负时代赋予的机遇与使命。

图为李子兴同志介绍有三十年历史的党政对联 刘阳摄

  实践团与李老相对而坐,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缓缓讲述着自己早年的经历。曾经,村里道路崎岖泥泞,孩子们上学路途艰难,往返一趟常常满身泥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孩子们能清清爽爽地走进校园,他挺身而出,积极组织村民筹资修路。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带领村民们克服重重困难,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求学之路。

  随着交谈的深入,实践团了解到李老已有五十三年的党龄。五十三年,这不仅是时间的跨度,更是一份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的坚守。多年来,为乡村建设默默奉献:修建公路时,他自掏3000元积蓄;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题,他出资9000元参与修建饮水池;累计公益捐款超过1.5万元,每一分每一毫都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深情厚谊;疫情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带头入户宣传防控知识,用行动筑起一道抵御疫情的坚固防线;还主动缴纳9000元“特殊党费”,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面对这些令人钦佩的事迹,李老却只是淡然一笑,质朴地说:“这些都不算啥,作为党员,就应该冲在最前面!”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李子兴同志 刘阳摄

  随后,李老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的荣誉证书,一本本证书堆积如山,摆满了四方桌。这些证书不仅是党和政府对他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一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建设不懈奋斗的生动见证。尽管已近八旬高龄,却依然保持着每天准点观看新闻联播的习惯,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在交流中,他反复强调“重视人才”的重要性,殷切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够扎实学习本领,早日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发展。

图为李子兴同志佩戴荣誉勋章 刘阳摄

  离别之际,李老再次与实践团的每个成员握手道别。那双手,布满岁月的老茧,却传递出无比的安心与温暖,同时也承载着厚重的期望与嘱托。 “情系沧沟,青年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在这次拜访中,深刻领悟到党的领导力量源于无数像李老这样默默奉献、坚守初心的共产党员。他们的故事,是党的光辉历史的生动注脚,激励着实践团成员们不断努力,不负李老的殷切期望。

图为实践团与李子兴同志合影 刘阳摄

  实践团将坚定心中有党的信念,带着这份感动与责任继续前行,让青春的脚步与乡村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让温暖与希望在沧沟这片土地上持续绽放,为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活力与坚实保障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壮丽篇章。

2025-07-30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