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走访永川合兴村退伍老兵,从峥嵘岁月中汲取青春奋进力量


      (通讯员 谭诗弋)2025年7月16日,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寻韵昌州古郡,焕新永川乡脉”三下乡实践团走进重庆市永川区合兴村,与退伍老兵凌厚祥展开深入交流。这位亲历老山战役的60岁老兵,用战火淬炼的记忆与和平年代的坚守,为青年学子勾勒出“担当”二字的深刻内涵。
  (图为退伍老兵凌厚祥剪影 摄 谭诗弋)
  一、军功章里的烽火记忆:猫耳洞里的青春答卷
  “这枚军功章,每一道纹路都刻着战友的名字。”凌厚祥从抽屉取出红布包裹的军功章,指腹轻抚过斑驳的字迹。1983年入伍的他,次年便奔赴老山战役前线,在猫耳洞里度过了最难忘的青春。
  “猫耳洞一米多高,下雨时泡在水里,天晴时像蒸笼,每月8块钱津贴不够买双好鞋。”他笑着回忆艰苦岁月,眼神却突然凝重,“可战友们没人叫苦。前一秒还说笑的兄弟,后一秒可能就倒在炮弹下——有个18岁的新兵,口袋里还揣着给爹娘写的信。”战争的残酷,成了他一辈子无法磨灭的记忆。
  (图为凌厚祥向实践团成员讲述抗战历程 摄 谭诗弋)
  二、四十年的惦念:替战友看看“好日子”
  退伍返乡后,凌厚祥心里始终牵挂着牺牲战友的家人。“每年我都去看他们,帮老人挑水、种庄稼,陪他们说说话。”这份跨越四十载的惦念,源于烽火中结下的生死情谊。“有位烈士的母亲总问我‘战场冷不冷’,我每次都说不冷,转身却掉泪。”他说,自己能做的不多,唯有替战友看看家乡的变化,让老人知道“孩子没白牺牲”。
  (图为凌厚祥向实践团成员展示战友合照 摄 谭诗弋)
  三、和平年代的坚守:用镜头记录,用声音传承
  脱下军装的凌厚祥,从未卸下“守护”责任。退休后,他拾起了相机,从零开始学习摄影。“我想把现在的好日子拍下来,告诉天上的战友们,他们的血没白流。”为了拍好一张乡村公路的照片,他凌晨四点就起床,背着相机在田埂上守了三个小时,就为捕捉第一缕阳光洒在路面上的瞬间;为了记录村里孩子的笑脸,他跑遍了合兴村的每一所学校,蹲在操场上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直到大家都熟悉这个“爱拍照的爷爷”。
  他的作品《希望的田野》记录了乡村振兴的新貌,《笑脸》展现了孩子们的幸福生活,《重庆618优选》系列更是用镜头讲述了山城的发展变迁。“我不是想炫耀什么,是想让年轻人知道,现在的安稳日子,是多少人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他望着实践团成员,语气恳切。
  (图为凌厚祥向实践团成员展示摄影照片 摄 谭诗弋)
  四、致青年:把国家装在心里,就是对和平最好的守护
  面对实践团的青年学子,凌厚祥的话语里满是殷切的期待:“你们生在和平年代,是幸运的。”他说,“这种幸运不是凭空来的,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是牺牲的战友用生命换来的。别觉得国家强盛和你们没关系,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块砖,砖结实了,墙才稳固。”他想起牺牲的战友们,语气愈发坚定:“如果他们能看到今天的中国,看到高铁飞驰,看到高楼林立,一定会很骄傲。但他们更会盼着你们,把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守护好,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对于“青春该如何度过”这个问题,凌厚祥有自己的答案:“别总想着走捷径,别总计较个人得失。”他指着窗外的稻田说,“就像种庄稼,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们现在多读一本书,多学一项技能,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份贡献。”
  (图为凌厚祥向实践团成员嘱托寄语 摄 谭诗弋)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凌厚祥的脸上,给他的头发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从烽火战场到宁静乡村,从年轻战士到花甲老人,凌厚祥的人生轨迹里,变的是岁月流转,不变的是守护的初心。他的故事,让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懂得,和平从来不是轻飘飘的词语,它承载着鲜血与牺牲;而担当也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它就藏在每一个人脚踏实地的努力里。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像一粒种子,在年轻人心中种下了责任与坚守,等待着在未来的岁月里生根发芽。
2025-07-27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