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式棒垒球点燃乡村少年运动热情,助力体教融合新实践
这个夏天,江西省于都县罗坳镇中心小学的绿茵场上,多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教练”和孩子们奔跑、挥棒、欢呼的身影。近日,由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支教团,在于都县罗坳镇中心小学圆满完成了为期十天的“筑梦体育,青春同行”软式棒垒球公益夏令营。这支跨越近700公里而来的研究生团队,将安全、趣味、富有教育意义的软式棒垒球运动带到革命老区,为当地乡村青少年带来了一段难忘的暑期体育启蒙之旅。
本次夏令营是南京工程学院研究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缩影。支教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所长和青春热情,通过前往江苏省仪征市棒垒球体育中心与专业教练交流学习,打磨出适合乡村青少年的软式棒垒球教学体系。从零基础开始,我们耐心细致地教授孩子们握棒姿势、击球技巧、传接球要领、跑垒规则以及基础的攻防战术,将复杂的运动规则转化为趣味盎然的游戏和模拟比赛。
“零”的突破:从陌生到热爱的奇妙旅程
教学第一天,场面是有些“混乱”的。小朋友们对这项从未接触过的运动充满了好奇,却也带着胆怯。“老师,这个我们在电视里见过”。老师,这个球棒怎么握?”“老师,跑垒会不会摔倒?”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化身耐心的启蒙者。我们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规则,将复杂的战术拆解成一个个趣味小游戏。“平平棒”、“碰碰棒”、“乐乐棒”……欢声笑语中,小朋友们不知不觉掌握了握棒、挥击、传接球的基本功。看到他们从小心翼翼到大胆尝试,从单打独斗到懂得喊“我的!我的!我来接!”进行团队协作,那份成长的喜悦,是给我们最好的回馈。
体育育人:汗水浇灌下的品格之花
软式棒垒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是我们精心设计、寓教于乐的育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尤为注重体育精神的浸润与传递。每一次“出局”或“安全上垒”的清晰判罚,都在无声地强化孩子们对规则重要性的深刻理解。在实战的攻守转换间,“一人出局,全员加油!”的呐喊成为常态,击球手需要队友的跑垒支持才能得分,防守方则必须紧密配合才能化解危机,孩子们在汗水中真切体会到“我们是一个团队”的份量与力量。面对打不到球、传球失误或被“触杀”出局的挫折,我们引导他们学会坦然接受,用一声声“再来一次!”相互鼓励,培养永不言弃的坚韧。方逸阳同学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最初几次击球失败后的沮丧与退缩,到在队友的加油和教练的耐心指导下,终于在结营赛上奋力挥出一记漂亮的安打,那份突破自我的纯粹喜悦点亮了他的眼睛,也深深感动了我们所有人。同时,赛前赛后与对手、裁判的真诚致意,场上场下及时的沟通交流,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礼仪风范与沟通能力。这方小小的绿茵场,成为了锤炼品格、塑造精神的生动课堂。
双向奔赴:支教者亦是收获者
这十天,我们不仅是传授者,更是学习者。罗坳镇的小朋友们的淳朴、坚韧和对新事物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叫谢莉娜的小女孩,在我们即将离开之际,给我们每个支教老师写了几句话。话虽短、情意浓。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一声声真诚的“谢谢老师”,都成为我们克服酷暑、疲惫的巨大动力。
十天的夏令营转瞬即逝。离别的时刻,小朋友们依依不舍的拥抱和“明年还要来”的呼唤,让我们热泪盈眶。回望于都这片红色的热土,我们洒下了汗水,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软式棒垒球,这颗小小的“体育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它点燃的不仅是运动的热情,更是对团队、规则、拼搏精神的认知,是对更广阔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这十天,我们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用所学所长服务社会,也在服务中收获了成长、历练了担当。软式棒垒球在罗坳镇中心小学的“首秀”落幕了,但南工程学子服务乡村、奉献青春的征程永不止步。我们坚信,体育的力量可以跨越山海,连接城乡,点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梦想。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关注罗坳镇中心小学,为这颗播下的种子浇水施肥,期待它在革命老区绽放出更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