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确定性:解开青少年焦虑的心理密钥
接纳不确定性:解开青少年焦虑的心理密钥
当一名高中生在深夜反复检查作业,生怕漏填一个标点;当初中生因担心 “可能没人理自己”,宁愿躲在教室角落错过集体活动;当大学生对着志愿填报指南彻夜难眠,害怕选错专业耽误一生 —— 这些场景背后,藏着当代青少年焦虑的核心症结:对 “不确定性” 的恐惧。在这个信息高速流转、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青少年被裹挟在 “必须确定” 的期待中,而学会接纳不确定性,才是缓解焦虑、构建健康心理的关键。
对不确定性的排斥,源于青少年成长阶段的特殊心理需求与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从心理发展规律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自我认同构建期,他们渴望掌控生活节奏,以此确认自身价值。考试分数的波动、朋友关系的变化、未来路径的模糊,这些 “不确定” 的信号,很容易让他们陷入 “我不够好”“我会失败” 的负面联想。而社会层面,“唯结果论” 的评价导向更在加剧这种焦虑:家长期待孩子 “稳定升学”,学校强调 “分数可控”,社交媒体上 “完美人生模板” 的渲染,让青少年误以为 “不确定” 就等于 “不安全”,进而拼命追求绝对的确定,反而被焦虑缠上了身。就像有的学生为了避免 “考砸”,每天熬夜刷题却效率骤降;有的孩子为了 “不出错”,在社交中刻意讨好,最终弄丢了真实的自己 —— 他们越是想抓住 “确定”,就越被 “不确定” 带来的恐惧推着走。
然而,接纳不确定性并非放弃努力、任由命运摆布,而是以更成熟的心态看待世界的本质,在不确定中培育心理韧性。心理学中有个 “不确定性耐受度” 的概念,指的是个体面对未知时的适应能力。高耐受度的人并非不害怕未知,而是懂得 “不确定不等于危险”。就像一位克服演讲焦虑的高中生所说:“我曾怕上台忘词被嘲笑,后来试着告诉自己‘就算忘词,也能笑着圆回来’,真站上讲台才发现,观众根本没那么在意我的小失误。” 这种接纳,不是妥协,而是跳出 “非黑即白” 的认知陷阱 —— 考试可能失利,但能从中找到薄弱点;社交可能碰壁,但能学会分辨真心;未来可能偏离预期,但能在试错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路。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最个人化的东西,往往最具有普遍性。” 每个青少年面对的不确定,本质上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接纳它,才能在波动中稳住自己的节奏。
培养青少年接纳不确定性的能力,需要家庭、学校与个人形成合力。家长要放下 “必须让孩子走坦途” 的执念,多对孩子说 “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接下来能做什么”,而非 “你怎么又搞砸了”—— 前者传递的是 “不确定不可怕,我们有应对能力”,后者则会强化 “不确定就是失败” 的错误认知。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课设计 “小冒险” 活动,比如让学生随机组队完成任务,在协作中体验 “不预设结果” 的乐趣,打破对 “完美掌控” 的依赖。对青少年自身而言,不妨从日常小事开始练习:比如偶尔不提前规划周末行程,试着接受 “随遇而安”;在考试前告诉自己 “我已尽力,结果顺其自然”。这些微小的尝试,会逐渐让 “不确定” 从 “威胁” 变成 “探索的机会”。
时代在快速变化,没有谁能永远站在 “确定” 的安全区里。青少年的焦虑,本质上是对 “无法掌控未来” 的不安。但当他们学会接纳不确定性,就会发现:那些曾经害怕的 “未知”,其实藏着更多可能 —— 一次意外的挫折,可能让他们找到新的兴趣;一段不顺利的社交,可能让他们学会珍惜真诚的关系;一个偏离预期的选择,可能让他们走出独一无二的人生。接纳不确定性,不是向焦虑低头,而是给心灵松绑,让青少年在成长的风浪中,既能扛住压力,也能看见风雨后的阳光。这,才是送给青少年最好的心理铠甲。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