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润心,铸魂育人——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德润心,铸魂育人 —— 新时代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德育作为教育的灵魂,承载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价值多元、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如何让德育真正走进心灵、落地生根,成为每一位教育者与社会成员共同思考的命题。筑牢德育根基,需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从《论语》中 “仁者爱人” 的处世之道,到《礼记》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想追求,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智慧,为当代德育提供了丰富滋养。古时书院教育以 “立德” 为首要目标,将礼仪教化、人格塑造融入日常教学;如今,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经典诵读、传统节日实践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的文化基因,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这种植根于文化血脉的z德育,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与生命力。
探索德育路径,要注重 “知、情、意、行” 的有机统一。德育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要引导个体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觉行动。在学校教育中,可构建 “学科渗透 + 专题教育 + 实践活动” 的德育体系:语文课堂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人文关怀,历史课堂以英雄事迹培育家国情怀,体育课用团队协作涵养集体精神;同时,组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会奉献的快乐,增强责任担当。在家庭与社会层面,父母的言传身教、社区的道德宣讲、媒体的正能量传播,共同构成德育的 “同心圆”,形成无处不在的德育氛围。
彰显德育价值,需立足时代需求,培育时代新人。当前,科技进步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诚信缺失、功利主义抬头等问题,这更凸显了德育的重要性。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德育要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坚守底线,既要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要塑造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坚定的理想信念。从 “最美逆行者” 坚守抗疫一线,到年轻志愿者扎根乡村助力振兴,无数践行道德的榜样证明:德育培养的不仅是 “有知识” 的人,更是 “有温度、有担当” 的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 “德” 的内涵,也让德育的价值在时代浪潮中熠熠生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德育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更需要每个人将道德修养融入日常、化为自觉。唯有以文化为基、以实践为要、以时代为帆,才能让德育真正润养心灵、铸牢精神之魂,为民族复兴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让道德的光芒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