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留踪,以声传绿——桂野山踪实践团队实践纪实
2025年暑,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桂野山踪实践团走进南宁青秀山风景区,以“青声传绿·桂水青山”为主题开展沉浸式宣讲。此次活动紧扣专项计划核心,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结合“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重要契机,通过“调研、学习、宣讲、共议”四位一体模式,向游客传递"两山"理念,让绿色发展理念在互动中扎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桂野山踪队通讯员 李堇涅 供图
活动前期,队员们根据此前收集的全国大学生对广西生态治理的相关数据分析撰写宣讲内容,决定将实践活动分为三部分进行。
首先聚焦漓江生态治理。"漓江的美,是大自然写在广西大地上的诗。" 队员李雨萱站在青秀山的绿荫下,向围拢的游客讲述这条 "最美河流" 的守护故事。讲到漓江曾因过度开发面临的困境时,她神情凝重;提及广西启动系统性治理的决心与行动,她眼中闪烁着光芒;描述如今漓江的蝶变与双赢模式,她语气中满是自豪。随着她的讲解,周围游客都带着有所收获的满足,望向漓江的目光里也多了几分敬畏与珍惜。
讲解过程中,队员们麻利地分发着漓江生态知识小卡片,热情邀请游客写下对保护漓江的想法,一张张卡片在传递中,让生态保护的种子悄然播撒。一位游客边填卡片边望着宣传海报上的漓江新景,感叹护好一江水真能淌出幸福路。

图为队员向游客介绍生态修复成果。桂野山踪队通讯员 蔡康萍 摄图
接着,队员廖丽欣向大家介绍广西独有的珍宝 —— 德保苏铁。"这是植物界的大熊猫,也是广西独有的珍宝。" 队员廖丽欣举起手机,屏幕上德保苏铁的羽状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泽,瞬间吸引了众人目光。她脚步轻快地穿梭在游客中,将这种广西独有的 “植物界大熊猫” 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曾经因盗挖乱采数量锐减的危机,到南宁启动抢救性保护的转机,再到如今青秀山人工繁育取得的丰硕成果,她的讲述时而揪心,时而振奋。她还向大家介绍,当前青秀山苏铁园已建成核心圃、仿生境栽培圃等四大功能区,下一步将打造苏铁科普馆与科研保护工作站,目标是建成 “国内一流的苏铁保育高地”,末了补充道:“保护它们,就是守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图为队员宣讲现场。桂野山踪实践团队通讯员 蔡康萍 摄图
宣讲间隙,广西特色文创成了传递理念的使者。印有漓江渔火的明信贴纸,将江面星火定格成永恒;绘着德保苏铁的图案,让濒危植物走进日常生活;融合日月双塔与喀斯特地貌的徽章,把广西的山水诗意别在衣襟。
"这份 ' 绿色纪念 ',要带回给孩子看看。" 一位母亲接过文创,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图案,"让他知道,家门口的山水有多珍贵。"

图为赠送的文创礼品展示。桂野山踪实践团队通讯员 廖丽欣 供图
据悉,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桂野山踪实践团,借此次青秀山宣讲活动,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专业知识与实地场景的结合,让生态保护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实践,为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桂野山踪队通讯员 李堇涅 供图
活动前期,队员们根据此前收集的全国大学生对广西生态治理的相关数据分析撰写宣讲内容,决定将实践活动分为三部分进行。
首先聚焦漓江生态治理。"漓江的美,是大自然写在广西大地上的诗。" 队员李雨萱站在青秀山的绿荫下,向围拢的游客讲述这条 "最美河流" 的守护故事。讲到漓江曾因过度开发面临的困境时,她神情凝重;提及广西启动系统性治理的决心与行动,她眼中闪烁着光芒;描述如今漓江的蝶变与双赢模式,她语气中满是自豪。随着她的讲解,周围游客都带着有所收获的满足,望向漓江的目光里也多了几分敬畏与珍惜。
讲解过程中,队员们麻利地分发着漓江生态知识小卡片,热情邀请游客写下对保护漓江的想法,一张张卡片在传递中,让生态保护的种子悄然播撒。一位游客边填卡片边望着宣传海报上的漓江新景,感叹护好一江水真能淌出幸福路。
图为队员向游客介绍生态修复成果。桂野山踪队通讯员 蔡康萍 摄图
接着,队员廖丽欣向大家介绍广西独有的珍宝 —— 德保苏铁。"这是植物界的大熊猫,也是广西独有的珍宝。" 队员廖丽欣举起手机,屏幕上德保苏铁的羽状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泽,瞬间吸引了众人目光。她脚步轻快地穿梭在游客中,将这种广西独有的 “植物界大熊猫” 的故事娓娓道来。从曾经因盗挖乱采数量锐减的危机,到南宁启动抢救性保护的转机,再到如今青秀山人工繁育取得的丰硕成果,她的讲述时而揪心,时而振奋。她还向大家介绍,当前青秀山苏铁园已建成核心圃、仿生境栽培圃等四大功能区,下一步将打造苏铁科普馆与科研保护工作站,目标是建成 “国内一流的苏铁保育高地”,末了补充道:“保护它们,就是守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图为队员宣讲现场。桂野山踪实践团队通讯员 蔡康萍 摄图
宣讲间隙,广西特色文创成了传递理念的使者。印有漓江渔火的明信贴纸,将江面星火定格成永恒;绘着德保苏铁的图案,让濒危植物走进日常生活;融合日月双塔与喀斯特地貌的徽章,把广西的山水诗意别在衣襟。
"这份 ' 绿色纪念 ',要带回给孩子看看。" 一位母亲接过文创,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图案,"让他知道,家门口的山水有多珍贵。"
图为赠送的文创礼品展示。桂野山踪实践团队通讯员 廖丽欣 供图
据悉,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桂野山踪实践团,借此次青秀山宣讲活动,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专业知识与实地场景的结合,让生态保护从抽象理念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实践,为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注入青春力量。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