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小课堂”进社区:小朋友们的三下乡知识问答记
什么是“急救”?—— 从故事开始的第一课
“小朋友们,当看到有人突然摔倒不能动,我们能直接跑过去拉他吗?”7月15日上午,XX社区活动中心里,来自XX大学“三下乡”实践队的志愿者小李刚抛出问题,就被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回答包围了。“我知道!要先喊他!”6岁的乐乐举着小手喊道。志愿者笑着点头:“没错!急救就是在专业医生来之前,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受伤或生病的人。比如有人呛到了,我们不能拍他后背哦,要做‘海姆立克急救法’。”说着,志愿者用玩偶演示起来,孩子们睁大眼睛,跟着比划手势。
流鼻血了怎么办?—— 纠正生活中的小误区
“老师,我流鼻血时,妈妈总让我仰头!”9岁的小雨举手提问。这一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孩子表示有过同样经历。
志愿者摇摇头,拿出模型讲解:“仰头会让鼻血顺着喉咙流进肚子,可能会恶心呕吐哦。正确的做法是——低头前倾,用手指捏住鼻子两侧,保持5-10分钟。”她邀请小雨上台演示,其他孩子则在座位上对着镜子练习,活动室里满是“我捏对了吗”的小声询问。“还要记得,流鼻血时不能用纸巾塞鼻孔,容易损伤黏膜。”志愿者补充道,孩子们立刻把这个知识点记在了手绘的“急救小手册”上。
遇到陌生人求助?—— 安全急救有前提
“如果看到有叔叔阿姨摔倒,我们应该去扶吗?”志愿者抛出的问题让孩子们陷入沉思。“我妈妈说不能随便碰陌生人。”5岁的朵朵小声说。志愿者肯定了她的想法:“保护自己很重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大声喊周围的大人帮忙,或者跑去找社区的保安叔叔,千万不要自己单独行动。”
随后,志愿者和孩子们玩起“情景模拟”游戏:当“伤者”躺在地上时,孩子们要一边喊“有人需要帮助”,一边手拉手围成安全圈等待大人,既学会了求助技巧,又明白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小伤口怎么处理?—— 动手实践学技巧
最后的“包扎小能手”环节里,孩子们领到了纱布和碘伏棉片。“先用清水冲伤口,再用棉片从里向外擦,最后用纱布轻轻包起来。”志愿者一步步指导,8岁的明明却急着把纱布缠成了“粽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好啦。”志愿者耐心帮他重新包扎。活动结束时,每个孩子都拿到了“急救小达人”证书,捧着自己包扎的玩偶,骄傲地向家长展示成果。
“原来急救不是大人的事,我们也能学会!”乐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场充满互动的知识问答,让急救知识像种子一样,悄悄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小朋友们,当看到有人突然摔倒不能动,我们能直接跑过去拉他吗?”7月15日上午,XX社区活动中心里,来自XX大学“三下乡”实践队的志愿者小李刚抛出问题,就被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回答包围了。“我知道!要先喊他!”6岁的乐乐举着小手喊道。志愿者笑着点头:“没错!急救就是在专业医生来之前,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受伤或生病的人。比如有人呛到了,我们不能拍他后背哦,要做‘海姆立克急救法’。”说着,志愿者用玩偶演示起来,孩子们睁大眼睛,跟着比划手势。
流鼻血了怎么办?—— 纠正生活中的小误区
“老师,我流鼻血时,妈妈总让我仰头!”9岁的小雨举手提问。这一问题引发了热烈讨论,不少孩子表示有过同样经历。
志愿者摇摇头,拿出模型讲解:“仰头会让鼻血顺着喉咙流进肚子,可能会恶心呕吐哦。正确的做法是——低头前倾,用手指捏住鼻子两侧,保持5-10分钟。”她邀请小雨上台演示,其他孩子则在座位上对着镜子练习,活动室里满是“我捏对了吗”的小声询问。“还要记得,流鼻血时不能用纸巾塞鼻孔,容易损伤黏膜。”志愿者补充道,孩子们立刻把这个知识点记在了手绘的“急救小手册”上。
遇到陌生人求助?—— 安全急救有前提
“如果看到有叔叔阿姨摔倒,我们应该去扶吗?”志愿者抛出的问题让孩子们陷入沉思。“我妈妈说不能随便碰陌生人。”5岁的朵朵小声说。志愿者肯定了她的想法:“保护自己很重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大声喊周围的大人帮忙,或者跑去找社区的保安叔叔,千万不要自己单独行动。”
随后,志愿者和孩子们玩起“情景模拟”游戏:当“伤者”躺在地上时,孩子们要一边喊“有人需要帮助”,一边手拉手围成安全圈等待大人,既学会了求助技巧,又明白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小伤口怎么处理?—— 动手实践学技巧
最后的“包扎小能手”环节里,孩子们领到了纱布和碘伏棉片。“先用清水冲伤口,再用棉片从里向外擦,最后用纱布轻轻包起来。”志愿者一步步指导,8岁的明明却急着把纱布缠成了“粽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好啦。”志愿者耐心帮他重新包扎。活动结束时,每个孩子都拿到了“急救小达人”证书,捧着自己包扎的玩偶,骄傲地向家长展示成果。
“原来急救不是大人的事,我们也能学会!”乐乐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场充满互动的知识问答,让急救知识像种子一样,悄悄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