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进科技馆:青年学子的科普实践
7月8日,泰州科技馆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的5名大学生,用3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场特别的“作业”——把课本里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学”知识,变成了面向公众的科普课。这场由青年主导的实践,让健康饮食的理念,有了青春的温度。
筹备故事:从课本到科普的“蜕变”

团队成员都是第一次做饮食科普,筹备时犯了不少难。一开始,PPT里全是专业术语,比如“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试讲时发现大家听不懂。后来,他们改成“每天盐不超过5克,大概一个啤酒瓶盖的量”,还画了个啤酒瓶盖和盐的对比图。实验环节,原本选了“测亚硝酸盐”,但操作太复杂,最后换成了“pH试纸测农药”——简单、安全,还能让参与者亲手做。养生锤的药材,是大家跑了3家药店才凑齐的,就为了找气味、药效都合适的。
知识分享:大学生讲的“饮食经”
“作为同龄人,我太懂大家爱喝甜饮了,但1瓶甜饮里的糖,相当于10块方糖,喝多了不仅胖,还伤牙。”14时,志愿者小张用“同龄人视角”开场,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说:“我以前也不爱吃全谷物,后来发现把燕麦泡牛奶当早餐,又方便又健康。”讲膳食宝塔时,她请台下的小朋友上台,用孩子的手比划“该吃多少”:“你的拳头这么大,每天的米饭就吃这么多哦。”针对老人,她特意放慢语速,讲“怎么吃才能有力气”:“鱼肉、鸡蛋、豆腐,每天换着吃,肌肉才不会松。”
协作实验:和大学生一起“探食安”
“大家相信吗?用一张纸巾,就能看出肉好不好。”实验区,团队成员小周的话吸引了一群孩子。他把纸巾贴在肉上,5秒后揭开:“看,这块肉只湿了一点点,是新鲜的;如果湿了一大片,就是注水的,不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试试,小周耐心地教他们“轻一点贴,别把肉弄坏了”。旁边,“测饮料含糖量”的实验也很火:用糖度计测可乐,指针一下子飙到11,“这意味着100毫升里有11克糖,一瓶500毫升的就有55克!”“以后不敢多喝了。”一个男孩吐了吐舌头说。
创意互动:和大学生合作的“健康作品”

创意区里,大学生和参与者成了“合作伙伴”。团队成员教大家缝养生锤时,会讲“艾草能驱蚊,陈皮能理气”;绘画时,他们会蹲下来问孩子:“你觉得健康的食物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女孩画了“会飞的蔬菜”,大学生就帮她添了“维生素翅膀”;一位奶奶画不好“膳食宝塔”,大学生就握着她的手一起画。这种平等的合作,让科普少了距离感,多了亲切感。
活动总结:青年科普的价值与成长
活动结束时,大学生们收到了不少感谢:“你们讲的比电视里清楚”“下次还来吗?”团队成员小张说:“原来科普不只是教别人,我们自己也学会了怎么把知识讲明白,怎么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场由青年主导的饮食科普,不仅传递了健康理念,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担当——而这,或许就是科普之外,更珍贵的收获。
筹备故事:从课本到科普的“蜕变”

团队成员都是第一次做饮食科普,筹备时犯了不少难。一开始,PPT里全是专业术语,比如“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试讲时发现大家听不懂。后来,他们改成“每天盐不超过5克,大概一个啤酒瓶盖的量”,还画了个啤酒瓶盖和盐的对比图。实验环节,原本选了“测亚硝酸盐”,但操作太复杂,最后换成了“pH试纸测农药”——简单、安全,还能让参与者亲手做。养生锤的药材,是大家跑了3家药店才凑齐的,就为了找气味、药效都合适的。
知识分享:大学生讲的“饮食经”
“作为同龄人,我太懂大家爱喝甜饮了,但1瓶甜饮里的糖,相当于10块方糖,喝多了不仅胖,还伤牙。”14时,志愿者小张用“同龄人视角”开场,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说:“我以前也不爱吃全谷物,后来发现把燕麦泡牛奶当早餐,又方便又健康。”讲膳食宝塔时,她请台下的小朋友上台,用孩子的手比划“该吃多少”:“你的拳头这么大,每天的米饭就吃这么多哦。”针对老人,她特意放慢语速,讲“怎么吃才能有力气”:“鱼肉、鸡蛋、豆腐,每天换着吃,肌肉才不会松。”
协作实验:和大学生一起“探食安”
“大家相信吗?用一张纸巾,就能看出肉好不好。”实验区,团队成员小周的话吸引了一群孩子。他把纸巾贴在肉上,5秒后揭开:“看,这块肉只湿了一点点,是新鲜的;如果湿了一大片,就是注水的,不好。”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试试,小周耐心地教他们“轻一点贴,别把肉弄坏了”。旁边,“测饮料含糖量”的实验也很火:用糖度计测可乐,指针一下子飙到11,“这意味着100毫升里有11克糖,一瓶500毫升的就有55克!”“以后不敢多喝了。”一个男孩吐了吐舌头说。
创意互动:和大学生合作的“健康作品”

创意区里,大学生和参与者成了“合作伙伴”。团队成员教大家缝养生锤时,会讲“艾草能驱蚊,陈皮能理气”;绘画时,他们会蹲下来问孩子:“你觉得健康的食物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女孩画了“会飞的蔬菜”,大学生就帮她添了“维生素翅膀”;一位奶奶画不好“膳食宝塔”,大学生就握着她的手一起画。这种平等的合作,让科普少了距离感,多了亲切感。
活动总结:青年科普的价值与成长
活动结束时,大学生们收到了不少感谢:“你们讲的比电视里清楚”“下次还来吗?”团队成员小张说:“原来科普不只是教别人,我们自己也学会了怎么把知识讲明白,怎么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场由青年主导的饮食科普,不仅传递了健康理念,更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担当——而这,或许就是科普之外,更珍贵的收获。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