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舌尖上的科学课:一场沉浸式饮食健康科普

七月的泰州骄阳似火,泰州科技馆内却涌动着别样的热情。7月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的5名成员在此开展了一场以“辨食品安全,学合理膳食”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从14时到17时的3个小时里,理论讲解、互动实验与创意手工轮番上演,为参与者编织了一堂生动的饮食健康课。
 
场景搭建:让科普“活”起来
 
活动筹备阶段,团队成员花足了心思。考虑到6-12岁儿童是主要参与者之一,PPT制作组特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可视化语言”:用卡通形象标注蔬菜水果的新鲜特征,用对比动画展示肉类变质前后的微观变化,用简笔画串联起高盐饮食对血管的危害。现场还摆放了立体膳食宝塔模型,每层都贴着对应食物的实物图片,伸手就能触摸到的“谷薯类”“蔬果类”分区,让抽象的“膳食指南”瞬间变得可感可知。
 
理论解码:数据里的饮食智慧
 
“我国有3.3亿高血压患者,而人均日盐摄入9.3克,比推荐量超标86%——这些数字背后,藏着饮食与健康的密码。”14时,志愿者小梁的讲解拉开序幕。她围绕“健康现状”“膳食宝塔”“营养素攻防”“食品安全”四大板块,把专业知识拆成了“小知识点”:讲膳食比例时,举起手掌示范“谷薯像拳头大、蔬菜用双手捧、蛋白如掌心宽”;针对老人,特意强调“三减三健”里的“减盐、减糖、减油”,还附上手写的“高钙食谱”(如豆腐炖鱼、芝麻酱拌菜);给孩子们的“手掌测量卡”上,画着卡通手掌与食物的对比图,一眼就能看懂“每天该吃多少”。
 
实验探秘:亲手揭开食安面纱
 
“农药残留会让蔬菜变酸吗?咱们亲手测测就知道!”互动实验区,团队成员小李的话引来了一圈围观者。他先将新鲜青菜剪碎泡在蒸馏水里,取一滴溶液滴在pH试纸上——淡绿色的试纸对应比色卡,显示pH值6.5,“这是安全的”。接着,他拿出另一组经农药处理的样本,同样操作后,试纸瞬间变成明黄色,pH值跌到4.0以下。“原来新鲜菜和问题菜,用试纸就能看出差别!”一位阿姨边记笔记边感叹。旁边,还有人围着看“真假蜂蜜”实验:真蜂蜜用筷子挑起能拉丝,假的一挑就断,直观的对比让大家啧啧称奇。
 
创想空间:把健康“做”进生活里
 
创意区里,“养生锤”制作和健康绘画正热闹。团队提前一周按古方配好药材:艾草、陈皮、薄荷按比例混合,装进荷包状的布袋里,大小刚好适合手握。“这个锤锤能敲肩颈,药材味还能提神!”带孙子来的奶奶边学缝边说。绘画桌上,大家用画笔描绘“理想餐盘”:穿校服的男孩画了“彩虹蔬菜沙拉”,旁边标着“每天吃5种颜色”;穿围裙的妈妈画了“低盐厨房”,灶台上的盐罐旁写着“每天不超过1啤酒瓶盖”。这些带着温度的作品,成了健康理念的“活载体”。
 
活动余味:让健康意识扎下根
 
活动结束时,不少人手里攥着“手掌测量卡”,怀里抱着自制的养生锤,还有人围着志愿者问“怎么查食品SC编码”。“红心研墨”团队负责人说:“比起记住知识点,更希望大家能把这些方法用到日常买菜、做饭里。”这场夏日里的科普课,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播下了健康生活的种子——而这,正是青年学子用专业服务社会的生动注脚。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