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浸式体验:文化传承的实践样本

2025年7月2日,泰州科技馆内的端午活动打破了“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打造了一场“沉浸式体验”活动,从13:30到16:00,参与者通过听典故、玩游戏、做手工、搞实验等方式,全方位沉浸在端午文化中,让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感可触的体验。
 
传统寻源:典故里的文化记忆
 
在“端午故事角”,志愿者没有用PPT,而是用“情景讲述”的方式,让听众仿佛“穿越”到古代:“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的五月初五,屈原站在汨罗江边……”她的讲述配合着古琴伴奏、艾草香氛,让听众在听觉、嗅觉的沉浸中,感受典故里的情感。“好像真的感受到了屈原的难过和人们的不舍。”一位女生轻声说。
 
问答互动:在体验中收获知识
 
问答环节变成了“情景闯关”:参与者要“走进”不同的端午场景——“你是古代的渔民,会怎么准备龙舟赛?”“你是妈妈,会怎么教孩子包粽子?”这种沉浸式问答,让大家不再死记硬背,而是结合场景理解习俗。一位奶奶扮演“古代妈妈”,教“孩子”如何选粽叶,生动的演绎让周围人都笑了,也记住了“选粽叶要选新鲜、有韧性的”。
 
彩蛋绘制:用画笔对话传统
 
彩蛋绘制区被布置成“端午画廊”,墙上挂着传统彩蛋纹样图片,桌上摆着粽叶、香囊等实物,让参与者在“看、闻、触”中获得灵感。大家不再是盲目创作,而是带对传统的理解下笔:有人模仿传统缠枝纹,说“这是和古人对话”;有人在传统纹样旁加了自己的名字,说“这是我和传统的合影”。画笔成了媒介,让人与传统真正“对话”。
 
诗词接龙与科学探秘:体验中的文化深度
 
诗词接龙变成了“情景朗诵”:志愿者带领大家站成“龙舟队”,模仿划桨动作朗诵端午诗词,让诗句有了韵律感;科学探秘则是“动手体验”——参与者亲手用pH试纸测试粽叶水,观察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理解传统习俗的科学逻辑。这种“动起来”的体验,让文化有了深度。
 
活动收尾:让文化体验延续生命力
 
活动结束时,参与者们带着自己画的彩蛋、做的实验记录、赢的香囊离开,这些“体验信物”成了文化延续的载体。“红心研墨”团队表示,沉浸式体验的意义,在于让文化从“活动里”走进“生活里”。未来,团队将继续打造更多“可体验、可带走、可传播”的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日常,持续焕发生命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