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传统活力:在互动中传承文化根脉
2025年7月2日下午,泰州科技馆内人头攒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在此举办的端午文化实践活动,正以丰富的形式吸引着参观者:从典故讲解到趣味问答,从彩蛋创作到科学实验,一场融合知识与趣味的文化盛宴,让大家在轻松氛围中触摸端午的文化根脉。
追溯起源:典故承载的精神内核

“端午的起源,其实有多个版本……”志愿者小王的讲解拉开了活动序幕。他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与端午相关的传说,更重点解析了习俗背后的精神:龙舟竞渡的协作精神,挂艾草的生活智慧,系五彩绳的祈福寓意。“这些习俗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的追求。”小王的话让听众频频点头,不少家长还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说要讲给孩子听。
问答闯关:让知识在欢笑中沉淀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什么?”“除了吃粽子,你们家乡还有哪些端午习俗?”问答环节成了全场的“欢乐引擎”。孩子们踮着脚举手,大人们则笑着补充家乡的特色习俗。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答对“端午挂菖蒲是为了驱虫”后,抱着奖品香囊转圈,惹得大家都笑了。一位爷爷说:“这样的问答好,不仅孩子学到了,我们也想起了很多老规矩。”
彩蛋彩绘:传统符号的青春表达
在彩蛋创作区,传统元素正被赋予新的表达。大学生志愿者们示范着如何把端午元素融入创作:用绿色画粽叶,用红色画龙舟,用黄色画香囊。但孩子们的创意更让人惊喜:有人给彩蛋画了“二维码粽”,说“扫码就能看端午故事”;有人画了“太空粽”,说要让端午文化“飞向宇宙”。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让传统节日有了青春的活力。
诗韵探秘与科学验证:文化传承的双重维度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谁知道这句诗的作者?”志愿者的提问让诗词爱好者们来了精神。在接龙与解析中,大家不仅记住了诗句,更明白了“赠艾”背后的祝福之意。而随后的“粽叶pH值测试”实验,让科学与传统撞出火花——当看到pH试纸显示粽叶水呈碱性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用粽叶包粽子,还有保鲜的科学道理!”
传承脉动:使文明火炬永远传递
活动所有环节已圆满收官,不少参与者仍意犹未尽。“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表示,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让传统文化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可体验、可参与的生活场景。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更多元的形式,让文化根脉在互动中延续,让传统活力在当代生活中持续涌动。
追溯起源:典故承载的精神内核

“端午的起源,其实有多个版本……”志愿者小王的讲解拉开了活动序幕。他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与端午相关的传说,更重点解析了习俗背后的精神:龙舟竞渡的协作精神,挂艾草的生活智慧,系五彩绳的祈福寓意。“这些习俗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的追求。”小王的话让听众频频点头,不少家长还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说要讲给孩子听。
问答闯关:让知识在欢笑中沉淀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什么?”“除了吃粽子,你们家乡还有哪些端午习俗?”问答环节成了全场的“欢乐引擎”。孩子们踮着脚举手,大人们则笑着补充家乡的特色习俗。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答对“端午挂菖蒲是为了驱虫”后,抱着奖品香囊转圈,惹得大家都笑了。一位爷爷说:“这样的问答好,不仅孩子学到了,我们也想起了很多老规矩。”
彩蛋彩绘:传统符号的青春表达
在彩蛋创作区,传统元素正被赋予新的表达。大学生志愿者们示范着如何把端午元素融入创作:用绿色画粽叶,用红色画龙舟,用黄色画香囊。但孩子们的创意更让人惊喜:有人给彩蛋画了“二维码粽”,说“扫码就能看端午故事”;有人画了“太空粽”,说要让端午文化“飞向宇宙”。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让传统节日有了青春的活力。
诗韵探秘与科学验证:文化传承的双重维度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谁知道这句诗的作者?”志愿者的提问让诗词爱好者们来了精神。在接龙与解析中,大家不仅记住了诗句,更明白了“赠艾”背后的祝福之意。而随后的“粽叶pH值测试”实验,让科学与传统撞出火花——当看到pH试纸显示粽叶水呈碱性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用粽叶包粽子,还有保鲜的科学道理!”
传承脉动:使文明火炬永远传递
活动所有环节已圆满收官,不少参与者仍意犹未尽。“红心研墨”实践团队表示,此次活动的意义,在于让传统文化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可体验、可参与的生活场景。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传统节日文化,通过更多元的形式,让文化根脉在互动中延续,让传统活力在当代生活中持续涌动。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