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浸润传统文化:一场生动的传承课堂

七月的泰州科技馆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文化活动正吸引着往来参观者。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于7月2日13:30至16:00在此开展实践活动,以端午为切入点,通过故事讲解、互动游戏、手工创作等方式,让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解码传统:从典故看文化基因
 
下午两点,讲解环节正式开始。志愿者小李借助精心制作的PPT,将端午的起源传说娓娓道来:屈原怀石投江的赤诚,伍子胥忠魂化涛的壮烈,曹娥寻父投江的孝勇……一个个典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你们看,赛龙舟既是纪念,也是团结协作的演练;挂艾草既是习俗,也是古人应对暑季疫病的智慧。”小李的讲解让听众明白,端午从来不是孤立的节日,而是文化基因的延续。
 
趣味竞答:在互动中深化认知
 
讲解结束后,一场热闹的问答赛随即展开。“端午的习俗里,哪项与纪念屈原直接相关?”“粽子最早叫什么?”问题刚出,台下便响起此起彼伏的抢答声。穿校服的男生抢答“粽子最早叫角黍”,得到了一枚手工香囊;一位阿姨则分享了家乡“端午戴香包祛病”的习俗,引来阵阵共鸣。这种“问答+分享”的形式,让知识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变成了一场温暖的文化交流。
 
彩蛋DIY:当传统遇见创意思维
 
“我要画个机器人粽子!”“我想给彩蛋画龙舟纹路!”在彩蛋创作区,孩子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工作人员准备的环保彩蛋和安全颜料,让参与者可以放心创作。刚上幼儿园的朵朵用手指蘸着颜料,在彩蛋上点出一片“星空粽”;她爸爸则耐心地勾勒粽叶的线条,说要“把传统画给孩子看”。当这些带着个人印记的彩蛋被整齐摆放时,传统节日仿佛有了新的表情。
 
诗画与实验:文化传承的多元表达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描写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志愿者引导孩子们从诗句里找答案,在解析“粽包”“艾束”的过程中,诗词与生活的联系渐渐清晰。而“粽叶防馊的科学原理”实验更让人惊叹:参与者将粽叶水与普通水分别倒入米饭,几小时后观察到,泡过粽叶水的米饭更不易变质。“原来奶奶煮粽子总留着粽叶水,是这个道理!”一位中学生若有所思地说。
 
活动结语:让传统在体验中延续
 
此次活动用多元形式打破了文化传承的刻板印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体验式传承”模式,让更多人在动手、动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在当代生活中依然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