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焕发传统光彩
2025年7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实践团队走进泰州科技馆,以理论知识讲解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参观者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讲故事,创意手工等环节,让传统文化在所有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溯源传统:历史故事里的文化传承

下午两点,科普讲解正式拉开了序幕。志愿者杨女士通过图文并茂的PPT,为参观者们详细解读了端午节的多种起源说。从屈原投江的爱国情怀,到伍子胥的忠烈传奇,再到曹娥救父的孝道故事,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典故让现场所有人沉浸其中。在讲解过程中,杨女士强调了端午节凝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品格:屈原的爱国精神、曹娥的孝悌美德,这些精神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讲解员杨女士结合各地风俗,进一步介绍了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的象征意义。例如,龙舟竞渡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艾草菖蒲则蕴含古人应对夏季疫病的智慧。通过对比南北方的端午习俗差异,参与者们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寓教于乐:知识问答点燃参与热情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讲解的最后特别设置了趣味问答环节。主持人围绕讲解内容提出问题:“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初几?”“端午节的 ‘端’ 字是什么意思?”所有人都踊跃举手,争相抢答。一位小朋友准确答出“端” 有“初始”之意,“端午” 即“初五”后,获得了香囊奖品,引得全场掌声。问答环节不仅检验了参与者的知识储备,还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年长者分享儿时过端午的回忆,年轻人则对习俗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兴趣。现场笑声不断,传统文化在轻松的氛围中悄然传承。
巧手绘彩蛋:创意碰撞传统元素
“画彩蛋”活动成为当天最受欢迎的互动环节之一。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数十枚环保塑料彩蛋、无毒水性颜料和各式画笔,并在现场布置了多个创作区域。各个年龄段的参与者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领取材料开始创作。创作现场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一群小学生围坐在一起,用明快的色彩绘制着充满童趣的作品。10岁的小男孩画了一个戴着太阳镜的"潮酷粽子",还给它配上了滑板;他的同桌则创作了一组“粽子家族”,每个粽子都表情各异,憨态可掬。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让传统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
诗词接龙与科学探秘: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活动现场的"智慧问答角",志愿者张女士以其亲切活泼的主持风格,成功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参与热情。巧妙地设计了一套寓教于乐的问答环节,将端午文化知识融入趣味互动中。“小朋友们,谁能接上'端午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呀?”张女士话音刚落,二十多只小手立刻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小男孩迫不及待地跳着喊道:“我知道!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张女士微笑着,又顺势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场景呢?为什么行人会'欲断魂'呢?”脑筋急转弯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什么粽子不能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难倒了不少小朋友。突然,一个穿粉色衣服的小女孩眼睛一亮:“是画上的粽子!”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让全场为她欢呼。活动现场,张女士特别注重互动方式。问答过程中还穿插着许多趣味小知识。“为什么端午节要挂菖蒲?”“最早的粽子是用什么叶子包的?”这些问题不仅考察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张女士也表示:"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所有的准备和付出都值得了。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好的样子。
随后开展的“粽叶酸碱性检测”实验,则为活动增添了科学趣味。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参与者们用pH试纸测试粽叶煮水的酸碱性,并对比实验结果,发现粽叶的碱性成分有助于保存食物。这一环节巧妙连接了传统习俗与现代科学,让文化传承更具深度。
活动回响:让文化生命力持续涌动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以多元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与者们在体验中感悟文化、在互动中继承传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搭建文化传承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土壤中生根发芽。
作者署名:通讯员 吕蕊月
溯源传统:历史故事里的文化传承

下午两点,科普讲解正式拉开了序幕。志愿者杨女士通过图文并茂的PPT,为参观者们详细解读了端午节的多种起源说。从屈原投江的爱国情怀,到伍子胥的忠烈传奇,再到曹娥救父的孝道故事,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典故让现场所有人沉浸其中。在讲解过程中,杨女士强调了端午节凝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品格:屈原的爱国精神、曹娥的孝悌美德,这些精神在当代依然焕发着生命力。讲解员杨女士结合各地风俗,进一步介绍了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的象征意义。例如,龙舟竞渡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艾草菖蒲则蕴含古人应对夏季疫病的智慧。通过对比南北方的端午习俗差异,参与者们对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寓教于乐:知识问答点燃参与热情

为了巩固学习成果,讲解的最后特别设置了趣味问答环节。主持人围绕讲解内容提出问题:“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初几?”“端午节的 ‘端’ 字是什么意思?”所有人都踊跃举手,争相抢答。一位小朋友准确答出“端” 有“初始”之意,“端午” 即“初五”后,获得了香囊奖品,引得全场掌声。问答环节不仅检验了参与者的知识储备,还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年长者分享儿时过端午的回忆,年轻人则对习俗背后的科学原理产生兴趣。现场笑声不断,传统文化在轻松的氛围中悄然传承。
巧手绘彩蛋:创意碰撞传统元素
“画彩蛋”活动成为当天最受欢迎的互动环节之一。活动开始前,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数十枚环保塑料彩蛋、无毒水性颜料和各式画笔,并在现场布置了多个创作区域。各个年龄段的参与者都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领取材料开始创作。创作现场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一群小学生围坐在一起,用明快的色彩绘制着充满童趣的作品。10岁的小男孩画了一个戴着太阳镜的"潮酷粽子",还给它配上了滑板;他的同桌则创作了一组“粽子家族”,每个粽子都表情各异,憨态可掬。这些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让传统元素焕发出新的活力。
诗词接龙与科学探秘: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在活动现场的"智慧问答角",志愿者张女士以其亲切活泼的主持风格,成功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参与热情。巧妙地设计了一套寓教于乐的问答环节,将端午文化知识融入趣味互动中。“小朋友们,谁能接上'端午时节雨纷纷'的下一句呀?”张女士话音刚落,二十多只小手立刻齐刷刷地举了起来。一个穿格子衬衫的小男孩迫不及待地跳着喊道:“我知道!是'路上行人欲断魂'!”张女士微笑着,又顺势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什么场景呢?为什么行人会'欲断魂'呢?”脑筋急转弯环节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什么粽子不能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难倒了不少小朋友。突然,一个穿粉色衣服的小女孩眼睛一亮:“是画上的粽子!”这个出人意料的答案让全场为她欢呼。活动现场,张女士特别注重互动方式。问答过程中还穿插着许多趣味小知识。“为什么端午节要挂菖蒲?”“最早的粽子是用什么叶子包的?”这些问题不仅考察孩子们的知识储备,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张女士也表示:"看到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所有的准备和付出都值得了。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好的样子。
随后开展的“粽叶酸碱性检测”实验,则为活动增添了科学趣味。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参与者们用pH试纸测试粽叶煮水的酸碱性,并对比实验结果,发现粽叶的碱性成分有助于保存食物。这一环节巧妙连接了传统习俗与现代科学,让文化传承更具深度。
活动回响:让文化生命力持续涌动
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以多元形式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与者们在体验中感悟文化、在互动中继承传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搭建文化传承平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土壤中生根发芽。
作者署名:通讯员 吕蕊月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