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红韵”突围实践团探访楼塔四馆:传承红色基因

  
  7月16日至7月29日,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红韵”突围实践团(成员包括彭畅、李子欢、陈峄梵、孟紫怡、徐佳薇、许诺菲、尚佳妮、林泽、沈彤、叶子楠、赵剑欣、吴悦、赵迎盈、於彤乐)走进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依次探访楼塔记忆馆、传艺馆、楼曼文纪念馆及楼英纪念馆。在近距离观摩、深度交流与沉浸式体验中,完成了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精神温度的实践之旅。
  “红韵”实践团首站抵达楼塔记忆馆,刚入馆便被木作工坊的声响吸引。手艺师傅正俯身专注于龙灯构件的制作,刨子留下均匀的木花,刻刀在龙头雏形上细致雕琢。通过师傅的介绍,“红韵”突围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楼塔龙灯有300多年历史,光是龙头扎制就有72道工序,从选材到上漆,一步都不能省。老手艺的精髓,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打磨里。过去村里逢年过节必舞龙灯,但现在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了。此次观摩让团队直观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湛,也意识到非遗传承面临的代际断层问题。
  图1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红韵”突围实践团正在参观。徐佳薇 摄
 
  在传艺馆,“红韵”突围实践团迎来此次活动的“高光时刻”——国家级非遗“楼塔细十番”的现场演奏。非遗传承人带领乐班成员落座,二胡、笛子、三弦、月琴等传统乐器依次奏响,《望庄台》《一条枪》等经典曲目的旋律在馆内流淌,古老的乐声仿佛穿越四百年时光,让人沉醉其中。演出结束后,一位传承人小心翼翼取出泛黄的工尺谱,上面的音符凝结了老祖宗的智慧。深入交流中得知,细十番虽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但日常演出机会极少,乐班成员平均年龄超过70岁,年轻人因学习周期长、缺乏经济回报而鲜有问津。针对这一情况,“红韵”突围实践团希望能够利用现代技术保存这份“声音的遗产”。
  图2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红韵”突围实践团聆听细十番现场演奏。许诺菲 摄
 
  走进楼曼文纪念馆,锈迹斑斑的革命遗物与字字铿锵的家书,勾勒出这位巾帼英雄的一生。馆内一封写于1938年的家书让人动容:“为民族解放,纵死亦无悔。家中勿念,惟愿后辈能享太平。”“红韵”突围实践团听到讲解员讲述着楼曼文在狱中坚持学习的事迹,意识到进取精神与信仰的重要性。于是“红韵”突围实践团在此开展“红色精神青年说”小型座谈,成员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悟:“在和平年代,同学们或许不必面临生死抉择,但‘为理想坚守’的十分重要。”
  图3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红韵”突围实践团分享感悟。彭畅 摄
 
  “红韵”突围实践团最后一站来到楼英纪念馆,探寻明代中医药学家楼英的传承脉络。楼英所著《医学纲目》被誉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其创立的“楼氏中医”历经600余年传承。“红韵”突围实践团发现,尽管楼氏中医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但传统医药知识的传播仍停留在“口耳相传”阶段,缺乏符合年轻人认知习惯的传播形式。为此,“红韵”突围实践团计划设计“中医药文化体验课”方案,通过药材辨识、简易药膳制作等互动环节,让青少年感受传统医药的魅力。
  图4 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红韵”突围实践团参观楼英纪念馆。徐佳薇 摄
 
  楼塔之行中,“红韵”突围团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帮助整理了《楼塔龙灯制作72道工序简释》等资料,还计划设计相关体验课方案。此次活动让实践团领略了楼塔非遗魅力、红色精神与中医药文化,也体会到了非遗技艺精髓、巾帼爱国情怀及中医药传承智慧。这次实践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楼塔的这些文化瑰宝需要被更多人看见,也让“红韵”突围实践团下定决心要主动承担起宣传责任,用年轻人的方式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下焕发活力。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