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赓续红色血脉:无锡博物院里的资本企业家救亡图存与家国担当

赓续红色血脉:无锡博物院里的资本企业家救亡图存与家国担当
 
无锡博物院的展厅里,泛黄的股票票根、锈迹斑斑的机床零件、磨损的电报手稿静静陈列,它们无声诉说着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资本企业家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壮阔历程。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抗美援朝的硝烟,这些曾被贴上"逐利"标签的群体,以实业为刃、资本为盾,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书写下"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红色篇章。走进这座展馆,仿佛穿越时空长廊,触摸到民族工商业者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滚烫脉搏。
 
一.烽火中的实业救国:无锡工商界的抗日觉醒
 
1937年深秋,无锡茂新面粉厂的厂房在日军轰炸中燃起熊熊大火。厂长荣德生站在运河对岸,望着家族三代心血化为焦土,手中的拐杖深深陷入泥土。这位年过半百的实业家没有屈服——三个月后,他在重庆重建的面粉厂便开机生产,第一批产品直接送往前线,包装上印着的"军用特供"四个字,成为民族工商业者抗日决心的鲜明注脚。在无锡博物院"民族危亡中的实业担当"展厅,这枚留存至今的麻袋残片,边缘仍带着灼烧的痕迹,无声见证着那段山河破碎中的坚守。
 
无锡工商业的抗日觉醒,早在九一八事变后便已萌芽。展厅里一份1932年的《无锡商报》原件,清晰记载着全市商人抵制日货的联合宣言。当时的无锡商会会长薛明剑在宣言中写道:"外侮当前,商亦有责。不买东洋货,不赚亡国钱,方为中华商人本色。"这种觉醒很快从经济抵制升级为实际行动,1933年,荣氏企业牵头成立的"国货产销合作社",将无锡产的棉纱、面粉统一标注"完全国货",通过长江航运网络销往各地,在民生领域构筑起抵御日货的防线。
 
全面抗战爆发后,无锡工商界的抗争进入新阶段。博物院收藏的一组往来电报,揭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工厂内迁"行动。1937年8月至11月,荣氏、薛氏等家族企业冒着日军轰炸,将146台机床、3000余吨原材料分批次运往内地。其中荣家的申新纱厂员工,用扁担、独轮车将纱锭从无锡一路推到武汉,再转运重庆,全程历时八个月,死亡率高达17%。展柜中一根磨得发亮的扁担,木头上还留着员工刻下的"还我河山"字样,成为民族工商业者"毁家纾难"的生动注脚。
 
在沦陷区,无锡商人的抗争转入地下。博物院近代史料馆保存着一份1941年的秘密账本,记录着无锡庆丰纱厂为抗日根据地输送棉布的明细。当时的厂长唐星海采用"虚报损耗""以次充好"等方式,将优质棉纱制成军布,通过太湖渔民秘密运往茅山根据地。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在无锡工商界并非个例,据统计,抗战期间无锡有近百家企业以各种形式为抗日力量提供物资,涉及粮食、药品、五金等关键物资,总价值折合当时法币超过2000万元。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普通商人的自发行动。展厅里一张泛黄的合影中,二十多位无锡米行老板站在粮库前,他们身后的仓库里堆满了准备运往灾区的粮食。1943年河南大饥荒期间,无锡米商自发组织"救荒联运",突破日军封锁线,将1200万斤粮食运抵灾区,其中半数直接分发给抗日军队。这些平日里精打细算的商人,在民族大义面前展现出惊人的慷慨,正如当时《申报》报道所言:"无锡商人,以商战之智,行救国之实。"
 
二.抗美援朝中的资本转型:从经济实体到国防后盾
 
1951年春天,无锡工商界的动员大会上,荣毅仁代表荣氏企业捐献的一架战斗机模型被郑重陈列。这位年轻的实业家在大会上说:"父辈们用工厂保卫家国,今天我们要用资本支援前线。"这句话标志着中国资本企业家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延续。无锡博物院"抗美援朝中的工商力量"展区,通过一组详实的档案,展现了民族工商业者在"保家卫国"号召下的资本转型与奉献。
 
当时的无锡工商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丰产竞赛"。博物院保存的1951年《无锡工商月报》详细记载了各行业的增产数据:纺织业将纱锭运转时间从每天16小时延长至20小时,面粉厂研发出新的出粉率提升技术,机器厂则将民用产品生产线改造为军工配套设备。其中庆丰纱厂创造的"战地纱布"生产工艺,使医用纱布产量提升40%,且更耐消毒,这些纱布通过东北口岸源源不断送往前线,挽救了无数志愿军战士的生命。
 
资本捐献是无锡工商界支援前线的重要方式。展厅中央的电子屏上,滚动展示着当年的捐献名单:荣氏企业捐献12.5亿元(旧币),薛氏企业捐献8.7亿元,连同中小商户的零星捐款,总计达63.2亿元,可购买4架当时最先进的米格-15战斗机。这些捐款并非简单的资金汇集,而是包含着实物捐献——庆丰纱厂捐出10万匹军布,振新纱厂捐出5000件军大衣,协新毛纺厂捐出3000条毛毯,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后勤物资供应链。
 
技术支援是无锡工商界的特殊贡献。博物院收藏的一份1952年的技术转让协议显示,无锡开源机器厂将自己研发的"无缝钢管轧制技术"无偿转让给沈阳兵工厂,这项技术解决了炮弹外壳的关键材料难题。当时的厂长江可宗在日记中写道:"工厂可以姓公姓私,但技术永远姓中。"这种技术共享精神在无锡工商界蔚然成风,据统计,抗美援朝期间无锡有23家企业将核心技术无偿献给军工部门,涉及机械、化工、纺织等多个领域。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思想层面。展柜中一份1953年的"企业公私合营申请书",字迹娟秀却透着坚定,这是无锡首家申请合营的私营企业——丽新布厂的文件。厂长陈梅芳在申请书中写道:"过去以为实业救国是造好机器,现在明白,只有国家强大,实业才有根基。"这种认知转变推动着无锡资本企业家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抵制日货到支援前线,从工厂内迁到技术共享,无锡工商界完成了从"民族资本家"到"国家建设者"的身份蜕变。
 
三.红色基因的当代回响:从历史实践到精神传承
 
站在无锡博物院的"精神传承"展厅,一面由数百枚企业徽章组成的"初心墙"格外醒目。这些徽章来自当代无锡的各类企业,既有延续荣氏、薛氏血脉的老字号,也有新兴的科技企业,它们共同组成的五角星图案,象征着红色商业精神的代际传递。从抗日战争的物资支援到抗美援朝的资本奉献,无锡资本企业家的红色实践,早已超越具体历史事件,升华为"义利并举、家国同构"的精神遗产。
 
这种精神在当代无锡企业家中有着鲜明体现。展厅里一组对比照片令人深思:左侧是1938年荣德生在重庆工厂前的留影,右侧是2020年无锡某企业董事长在火神山医院建设物资捐赠现场的照片。两张照片相隔82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的坚毅神情,同样的"国家需要即我使命"的担当。疫情期间,无锡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超20亿元,其中许多民营企业自发转产口罩、防护服,再现了当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实业担当"的红色传统。
 
在科技创新领域,红色商业精神转化为"科技报国"的实践。无锡某芯片企业的研发日志中写道:"当年荣老先生用面粉、棉纱抵御经济侵略,今天我们要用芯片、算法守护科技安全。"这种认知推动着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攻坚克难,该企业研发的5G通信芯片打破国外垄断,其研发团队成员在参观无锡博物院后,特意将第一块国产芯片样品捐赠给展馆,成为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
 
无锡博物院的教育实践活动,让红色商业精神走进青少年心灵。"小小实业家"研学项目中,孩子们通过模拟1938年工厂内迁、1951年物资捐献等历史场景,理解资本与家国的深层联系。一位参与活动的中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以前觉得商人只是赚钱,现在才知道,好的商人会把钱变成保卫国家的力量。"这种教育正在培育新一代的"红色商业认知",让历史实践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承的精神力量。
 
从无锡博物院的展陈中走出,运河两岸的现代厂房与百年前的工业遗址交相辉映。荣氏企业旧址上建起的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与不远处的高新技术园区形成跨越世纪的对话。这种对话揭示着一个深刻道理:红色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当资本与家国情怀相遇,当商业智慧服务于国家需求,便会产生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无锡资本企业家在救亡图存与保家卫国中的实践,正是这种力量最生动的诠释,也为当代中国企业提供了"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精神范本。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无锡博物院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精神坐标,指引着后来者在时代浪潮中找准方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资本的价值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便是红色商业精神穿越时空的永恒启示。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