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洋乡野践真知,稻浪葡香映初心
为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探究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助力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宁德师范学院数理学院“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于2025年7月13日至15日,深入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柏洋乡,聚焦山地水稻与葡萄特色产业,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走进田间地头,对话村委干部与种植农户,亲身体验农事操作,旨在解码柏洋乡依托山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振兴密码,为山地乡村农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一、探稻路,梯田叠翠藏匠心
村书记详细介绍,面对山地多、温差大的环境特点,柏洋乡农户历经多年实践,成功筛选出中浙优8号、坤两优1号、紫两优737(珍贵紫米品种)、闽江两优727等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适栽水稻品种。从精细育秧、合理密植插秧,到科学的水肥调控和绿色病虫害防控,一套成熟的山地水稻种植技术体系日臻完善,成为粮食稳产增收的核心保障。
二、兴葡园,山海滋养结硕果
翌日,实践队将目光投向柏洋乡另一张闪亮的农业名片——巨峰葡萄。在乡书记的引领下,队员们踏着晨露走进连片的钢架葡萄大棚。
实践的第一课便是学习葡萄套袋技术。经验丰富的果农现场示范操作流程,强调技术要点。队员们随即动手实践,在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撑开纸袋,轻柔包裹果穗,再用细铁丝固定袋口。这看似简单的“穿衣”工序,实则是葡萄品质保障的关键一环。
果农向队员们阐释了套袋的多重价值:有效隔绝病虫害侵袭,显著减少农药使用与残留;避免阳光灼伤导致果皮开裂,确保果实色泽均匀亮丽;最终提升葡萄的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现在都讲究绿色、生态,套袋后的葡萄更安全、品相更好,自然能卖出好价钱!”果农大叔自豪的笑容感染了大家。这小小的果袋,俨然成为葡萄的“黄金甲”,更是农户们增收致富的“希望袋”,承载着柏洋乡发展特色精品农业的愿景。
葡园之行,实践队不仅亲身体验了先进的果园管理技术,更直观感受到特色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大驱动力。
三、汇民智,解码振兴新动能
(一)稻作根基,科学生产
村书记首先介绍了全乡农业概况。水稻作为传统支柱,种植面积稳定在10500亩左右。得益于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源,加之近年来优质品种的引进和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柏洋水稻在产量和品质上稳步提升。
(二)葡香四溢,特色引领
谈及葡萄产业,种植户们热情分享了品种选育的心得、棚架搭建的经验以及精细化管理(如适时打药灭菌、套袋)的要点。队员们恰逢其会,不仅观摩了灭菌作业,更在书记和农户的现场指导下,再次参与到葡萄套袋的农事劳动中,深化了对技术细节的理解。
通过密集的走访交流,实践队对柏洋乡水稻、葡萄产业的种植模式、技术应用、销售渠道及面临挑战形成了全面深入的认识。队员们一致认为,柏洋乡立足山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路径清晰,其科学化种植技术和多元化经营理念成效显著,为类似条件的乡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为期三天的柏洋乡社会实践,使“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深刻体会到科技兴农、产业富民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地位。柏洋乡依托山地特色,精耕水稻传统产业,做强葡萄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队员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农业知识,更被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实干精神所鼓舞。
未来,实践队将认真梳理总结此次调研成果,形成详实报告,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柏洋乡山地农业特色与发展经验,讲好这里的乡村振兴故事。同时,队员们也期望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地方需求相结合,为柏洋乡乃至更广大乡村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贡献绵薄之力,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