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畲药渊源,共谱传承新篇 ——“霞屿逐光,山海探兴” 实践队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月16日至18日,宁德师范学院数理学院“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深入霞浦方厝城,开展了一场融合学习、传播与实践的非遗传承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登门拜访学药理,畲药文化入心怀
7月16日,实践队成员怀着崇敬与好奇,来到雷氏青草药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走进畲药传承人雷顺荣老师的世界,开启了一场融合学习、传播与实践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来到雷顺荣老师的工作室,刚踏入房门,一股醇厚的药香便萦绕鼻尖,架子上整齐码放的药材形态各异,有的根茎粗壮,有的叶片舒展,墙上悬挂的泛黄药书页脚微卷,仿佛在诉说着畲药文化的百年沧桑。
雷顺荣老师身着素色褂子,面带温和的笑容,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从事畲药研究数十载,指尖的薄茧是岁月与药材摩挲的印记。在讲解中,雷老师从畲药的起源讲起,先民们在山林间辨识百草、尝试配伍的故事如画卷般展开。他拿起一株艾草,指尖轻抚叶片:“这寻常草木,在畲药里可是个宝,端午悬挂驱虫,配伍入药散寒,都是老祖宗传下的智慧。”实践队成员围在一旁,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举手提问,在雷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逐渐揭开了畲药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千年传承的匠心。
二、直播连线传药韵,云端共赏非遗美
7月17日,实践队与雷顺荣老师携手,走进畲药百草园,通过直播平台向网友们展示畲药文化的魅力。
镜头开启后,镜头跟随着雷老师在百草园中游动,雷老师来到一株,娓娓道来:“大家看这味金银花,夏季泡茶清热解暑,搭配其他药材还能治疗感冒。”他一边讲解药材的功效,一边演示简单的鉴别方法,“优质的金银花色泽黄白相间,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捏起来干燥不黏手。”实践队成员在旁协助展示,及时回复网友评论区的提问:“雷老师,这些药材有在当地形成规模种植吗?”“我们当地有没有学习畲药的地方呢?”直播间里气氛热烈,观看人数不断攀升,评论区里满是对畲药文化的赞叹与好奇。这场直播,让畲药文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通过云端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三、巧手学做香囊,古法技艺亲体验
7月18日,实践队成员最期待的香囊制作环节如期而至。雷顺荣老师早已备好制作香囊的材料:艾草、薄荷、山苍子三种药材,还有各色棉布与丝线。
“制作香囊讲究药材的配比,不同的配方有不同的功效。”雷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像这个安眠香囊,艾草要占六成,薄荷占三成,再加点山苍子提味,效果最好。”实践队成员围坐一桌,按照雷老师的指导,先将药材细细研磨,再按比例混合。有的成员初次使用研磨工具,动作略显生疏,雷老师便走到身旁,手把手教学:“研磨时要顺时针转圈,力道要均匀,这样药材才能充分释放香气。”
经过一番忙碌,一个个饱满的香囊在成员们手中诞生。棉布上绣着的祥云图案与袋内散发的药香相得益彰,既美观又实用。成员们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囊,脸上洋溢着成就感,真切感受到了非遗技艺在指尖流转的温度。
“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的此次活动,不仅让成员们近距离触摸到畲药文化的脉搏,更通过直播等创新形式为非遗传承注入了新活力。雷顺荣老师的坚守与热忱,让大家深刻理解了“传承”二字的重量。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用青年的力量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担当。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