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青春足印探邯水:解码南水北调,寻迹险峰渡槽

  (通讯员:王晓南 满秋含)2024年7月,河北工程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薪火相传”实践团队先后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邯郸段及峰峰矿区险峰渡槽,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方式,探寻水利工程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深化对“大国水脉”的认知,践行新时代水利青年的使命担当。
  
  一渠清水北上,承载的不仅是水资源的调配,更是一代代建设者的智慧与担当。立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邯郸段的渠道边,实践队员凝视着奔流的江水,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
  
  实践团首先来到南水北调中线邯郸管理处,与管理处工作人员展开深入交流。管理处工程师详细介绍了工程的建设历程:“邯郸段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节点,全长47.5公里,途经5个县区,不仅解决了当地150万人的饮水问题,更通过配套工程惠及农业灌溉,每年可节约地下水超8000万立方米。”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沿渠道参观了节制闸、检修闸等关键设施。阳光下,渠道两侧的防护林郁郁葱葱,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显示着水位、流速等数据。实践队员一边记录现场情况,一边观察到工程设计中处处渗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的理念,课本中“南水北调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的理论描述,在此刻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场景。
  
  交流中,管理处党支部委员向实践团介绍了工程运维的创新模式:为保障水质安全,管理处构建起“渠岸巡查+视频监控+水质监测”的立体防护网络,同时引导沿线群众主动参与护水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多元管护格局。这一模式让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重大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技术手段作为支撑,更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守护的共识。
  
  图为实践队员听取工程情况介绍。张紫怡供图
  
  离开南水北调工程,实践团前往峰峰矿区,探访被誉为“冀南红旗渠”的险峰渡槽。这座建成于1976年的水利工程,横跨滏阳河支流,是当地“跃峰渠”的关键枢纽,至今仍在灌溉着周边20万亩农田。
  
  “险峰渡槽全靠人工砌筑,没有大型机械,建设者们用‘土办法’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峰峰矿区水利局退休技术员带着实践团登上渡槽,指着槽身的砖石结构介绍,“你看这些勾缝,都是用水泥和白灰按比例调配,再靠人工一锤一凿敲实,几十年过去了几乎没有渗漏。”
  
  实践队员抚摸着渡槽壁上的凿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建设者的体温。“当时3000多名工人住窑洞、喝河水,用扁担挑、箩筐抬,仅用18个月就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退休技术员的讲述让实践队员深受触动,从“战天斗地”的险峰渡槽,到科技赋能的南水北调,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水利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
  
  在渡槽底部的观测站,实践团看到了最新的灌溉数据:2024年春旱期间,险峰渡槽通过跃峰渠为周边农田补水300万立方米,保障了小麦增产。“老工程仍能发挥大作用,关键在于持续的修缮和技术改造。”峰峰矿区水利局工作人员补充道。近年来峰峰矿区水利局为渡槽加装了自动化控水装置,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提高了灌溉效率。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险峰渡槽。陈宇情供图
  
  南水北调的科技赋能与险峰渡槽的精神传承,共同勾勒出中国水利的发展脉络。实践总结会上,实践队员的话引发共鸣。连日的考察让成员们对水利事业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从肩挑手扛的人工奇迹,到智慧运维的大国工程,水利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险峰渡槽的凿痕里藏着艰苦奋斗的密码,南水北调的数据流里写着创新求变的答案。实践队员深刻领悟到,作为水利专业学生,一定要传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韧劲,更要掌握现代技术,让每一项工程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不仅记录了两大水利工程的现状与故事,更围绕“老工程活化利用”“青年护水志愿服务”等方向梳理了思考与建议。水利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流动的血脉。实践队员表示,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做水脉的守护者与精神的传承者,让每一滴水都承载着初心与担当,流向更远的未来。
2025-08-02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