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探访乡村振兴新路径,共绘产业融合新蓝图

  2025年7月16日,“青禾筑梦”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徐斜村,开展以“产业振兴与基层治理”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参与劳动等形式,深入了解徐斜村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积分制”激活内生动力
  
  徐斜村曾是软弱涣散村,2019年起通过“党建+网格”积分制管理实现蜕变。村党支部将全村划分为4个网格,建立党小组,实行党员与群众积分联动。群众积分以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村级事务为核心,党员积分则与其联系的农户表现直接挂钩。这一模式不仅化解了信访积案、规范了集体土地管理,更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团队成员在村史馆了解到,积分制实施后,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村集体收入从2019年的不足10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超150万元。村民张女士感慨:“在合作社干活每月能挣2000多元,还能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大家的心都聚在一起了!”
  
  二、特色农业筑根基,产业融合拓新路
  
  徐斜村以生态农业合作社为载体,打造“西红柿专业村”品牌。团队走进占地100余亩的农业生态产业园,5个高标准果蔬大棚内,水果西红柿挂满枝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强介绍,合作社采用雄蜂授粉、绿色种植技术,产品酸甜可口,畅销周边市场,每棚年收益超10万元。为延伸产业链,徐斜村规划“三步走”战略:1.建百亩产业园:以西红柿种植为核心,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2.引深加工项目:开发西红柿酱、果脯等衍生品,提升附加值;3.建田园综合体:结合马踏湖湿地资源,发展农家乐、研学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团队成员还参与西红柿采摘劳动,亲身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管理。团队成员表示:“这里的农业模式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为传统村落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文化赋能添活力,乡风文明润民心
  
  徐斜村深挖文化资源,传承京剧、吕剧等非遗项目。团队参观村文化大院时,恰逢村民排练传统剧目《苏三起解》。据村史记载,1930年村民自筹资金购置戏服,组建剧团,后因历史原因中断。2023年,村集体投入资金重建剧团,吸引青年村民参与,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此外,徐斜村通过“暖心食堂”“湿地公园”等民生工程,提升村民幸福感。团队在“暖心食堂”与老人共进午餐,82岁的王大爷笑着说:“现在吃饭有补贴,看病能报销,日子越过越红火!”
  
  四、青年视角献良策,共话乡村新未来
  
  调研期间,团队与村两委开展座谈会,围绕“农产品品牌化”“乡村旅游差异化”等议题建言献策。针对西红柿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学生团队提出“直播带货+社区团购”模式,并设计“徐斜西红柿”IP形象;针对田园综合体同质化风险,建议结合马踏湖湿地资源,开发“生态研学+非遗体验”特色路线。
  
  王新强书记对青年建议给予高度评价:“你们的思路很新颖,希望未来能深化合作,让徐斜村的振兴路走得更稳更远。”
  
  五、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此次调研中,青禾筑梦团队深刻感受到徐斜村“支部强、产业兴、民风优”的振兴图景。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整理调研成果形成报告,为桓台县乃至全省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同时,团队计划与徐斜村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电商培训、文化创意设计等方式,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青年有责。青禾筑梦团队的足迹,正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共成长的生动写照。
2025-08-01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