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金银筑梦” 实践服务团:实地调研解难题 青春聚力促振兴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金银筑梦” 实践服务团:实地调研解难题 青春聚力促振兴
文|王梦菲 孙璐瑶 图|陈丹阳 孙璐瑶
为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部署,推动金银花产业振兴,7月22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金银筑梦”实践服务团深入平邑县郑城镇、流峪镇的核心产区,以实地调研、座谈交流、技术对接等方式,全方位探寻金银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升级路径,用专业智慧为金银花产业注入青春动能。
企业参观,探寻生产一线发展密码
在山东蒙山协合茶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实践团参观了金银花茶工艺的创新成果,从传统晒干、古法炒制、烘干到FD冻干,从花茶配伍到药用提取,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一朵金银花的“七十二变”。董事长陈翠翠介绍了金银花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拓宽“出山”销路的战略蓝图。公司以创新思维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的不懈探索,为实践团上了一堂生动的产业升级实践课。山东中平药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展现了产业现代化的另一种形态。实践团参观了标准化生产车间、智能化加工流水线及产品展示中心,直观了解金银花从原料筛选、提取加工到成品研发的全流程。企业依托科技赋能,将金银花深加工成茶饮、保健品、中药饮片等多元化产品,大幅提升附加值的做法,让成员们对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在金银花新品种研发基地和山东华康农业发展中心,实践团参观了基地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科学的种植技术。目前,企业不仅帮助当地农户统一销售产品,还与加多宝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深加工合作,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实践团不仅直观感受到现代化农业技术对金银花产业提质增效的推动作用,更深刻理解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农户增收之间的重要联结价值。
合作社调研,摸清产业链条痛点难点
在四合村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实践团实地查看金银花的种植规模与田间管理实况,围绕品种选育、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与合作社负责人展开深度交流。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以及如何通过集约化经营有效保障金银花品质与农户收益的“双提升”。对于负责人提出的病虫害防治难题,实践团给予了引入物联网监测设备、精准调控田间温湿度等建议,为金银花管理升级提供了新思路。绿清源农场的“种养结合”模式开辟了生态农业新路径。据农场负责人王薪皓介绍,农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以“纯自然、零添加”为核心,通过“金银花—鸡—玉米”的闭环系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践团不仅直观感受到生态农业“变废为宝”的奇妙循环,更在田间地头的观察与交流中深化了对绿色发展理念落地实践的认知。
在五龙湖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践团重点调研了金银花产业的规模化种植与市场挑战。负责人赵连财展示了“合作社+农户”模式从枝头鲜蕾到花市及电商平台的稳定销售网络,使实践团对特色农产品从规模化种植到市场化运作的全链条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思考。
农户走访,倾听田间地头真实心声
实践团深入郑成镇桃峪村、四合村和流峪镇苗泉村金银花种植基地与农户家中,通过面对面访谈、实地观察等方式,详细了解金银花在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销售等环节的实际情况。种植户蒋广东表示,“如果金银花能够实现机械化采摘,那么金银花就可以扩大面积种植,减少人工成本”,病虫害防治难、采摘成本高等农户提出的痛点,团队成员一一记录,并将合作社的种植经验分享给散户,推动“合作社带散户”模式深化,助力小农户融入大市场。实践团与桃峪村党支部书记汪明进行座谈交流,这位曾在外打拼的退伍军人,凭借实干与智慧成为桃峪村蜕变的领路人。他详细介绍了桃峪村金银花种植的历史沿革、种植规模及近年来的发展成效,并分享了通过“直播助农”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的宝贵经验,使实践团从中汲取了乡村振兴的实践智慧与奋斗力量。
此次参观调研,实践团既看到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潜力,也摸清了产业升级的堵点难点。实践团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聚焦金银花种植管理技术难点、产业链延伸瓶颈等问题形成调研报告,
以青春之力助推平邑金银花产业提质增效,让这朵“致富花”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2025-07-29 关注: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