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运新声”探寻非遗之美:南京财经大学学子对话苏北琴书传承人张银霞
7月中悠悠运河畔,声声琴书传。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古运新声”大运河口述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艺曲之乡”江苏宿迁,专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琴书传承人张银霞。年近八旬的张银霞精神矍铄,向学子们娓娓道来她与苏北琴书六十余载的不解之缘,更以一段铿锵婉转的现场表演,展现非遗艺术的永恒魅力。
八岁学艺:苦难磨砺琴书志
“我八岁那年,父亲多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张银霞的回忆从童年艰辛开始。为谋生计,父亲将苏北琴书的技艺传授于她。年幼的她尚未理解艺术的分量,只知“学好了,能挣口饭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天未亮时,她便在运河边吊嗓子;夜晚油灯下,反复琢磨父亲教的曲调,却从未言弃。“后来我才懂,父亲教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活下去的脊梁。”
半生坚守:琴书一曲动人心
青年时代的张银霞,逐渐被苏北琴书的深厚底蕴震撼。“这艺术有三百多年历史,唱的是百姓悲欢,传的是运河文化。”她不再只为温饱而唱,更愿为传承而活。丈夫作为一位文化馆高级教授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两人搭档演出,足迹遍布苏北村镇。“老百姓爱听,我们就唱到老。”

生死之诺:文化薪火永相传
宿迁申报“中国艺曲之乡”的关键阶段,丈夫突发重病。病榻前,他紧握张银霞的手问:“我走了,你还能把琴书传下去吗?”“你放心!只要我有一口气,这门艺术绝不会断!”张银霞的誓言掷地有声。丈夫离世后,她将悲痛化作力量,扛起传承大旗。她创新形式,将苏北琴书带进校园:小学课堂里,她手把手教孩子打板眼;大学里,她深入浅出解析曲牌文化。“孩子们眼睛发亮的那一刻,我知道琴书死不了。”
守正创新:海纳百川铸新篇
“姐姐当年骂我‘糟蹋老祖宗的东西’。”张银霞笑着回忆。她大胆改革,融入黄梅戏的柔美、苏州评弹的细腻,甚至现代流行乐的节奏。“传统不是标本,要像运河水一样流动才有生命。”她的创新赢得广泛认可:学生登上央视戏曲频道,作品获省级非遗展演金奖。面对荣誉,她始终谦逊:“是各级领导的支持,让苏北琴书从田间地头走到聚光灯下。”

弦歌不辍:耄耋犹唱少年声
访谈尾声,张银霞执板而弹。只见她左手执檀板,右手击扬琴,一曲如珠落玉盘。八十载岁月沉淀的嗓音苍劲有力,身段却轻盈如燕。学生们屏息凝神,仿佛看见三百年前运河码头的卖艺人,正穿越时空与之对话。“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团队队长李同学感叹,“这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生命状态。”
大运河的桨声灯影里,苏北琴书传唱了三百个春秋。张银霞用一生证明:非遗传承,守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份“为往圣继绝学”的担当。南京财经大学学子们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用青年视角记录运河文化,让“古运新声”永远回荡在民族血脉之中。
2025-07-29 关注: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