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一堂流动的乡村实践课:从蜡染布到红苕粉的青春答卷

  对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仡乡燃星火”实践团的队员们来说,何家村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里,他们上了一堂由蜡染布、作业本、红苕粉组成的特殊实践课。

  “第一节课”在蜡染工坊开课。仡佬族老人王婆婆是老师,教的是“耐心课”。队员游小敏起初总把蜡线画歪,王婆婆就让她先练“空手画圆”:“做蜡染和做人一样,急不得。”三天后,她终于在布上画出流畅的纹样,老人摸着布料笑了:“这才是仡佬人的性子——稳。”队员们不仅学技艺,更用摄像机记录下蓝靛草种植、蜡液调配等细节,要为这门手艺建一本“数字家谱”。

  “第二节课”在留守儿童之家。队员们当起老师,却常被孩子们“反教”。辅导作文时,8岁的小浩写“爷爷的红苕粉”:“粉像雪,爷爷的背像弓。”简单的句子让队员王瑞红了眼。他们索性带着孩子们去粉坊观察,让李爷爷现场演示漏粉,孩子们的作文里从此多了“石磨转呀转,粉像瀑布落下来”这样生动的句子。

  “第三节课”在田间地头,主题是“学以致用”。了解到红苕粉销路不畅,队员们把课堂所学变成行动:用新闻专业知识写宣传稿,用直播技巧帮农户带货,还设计出“蜡染包装+红苕粉”的文创组合。“第一次直播卖出20斤时,李爷爷给我们鞠了一躬,那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队长王瑞说。

  离村时,队员们收到孩子们送的“成绩单”——一本画满蜡染图案、红苕粉和笑脸的画册。这或许是他们在何家村这所“学校”里,收到的最珍贵的毕业礼物。

2025-07-28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