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当青春遇见乡土:非遗、童心与老手艺的共舞

  何家村的夏日,因一群年轻人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实践团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镜头记录传承,用陪伴温暖童心——他们与仡佬族的蜡染、留守儿童的笑声、老农户的红苕粉,共同谱写了一曲青春与乡土的和鸣。

  在王婆婆的蜡染坊,队员兰茂均的手指被铜刀划了个小口子,老人赶紧用草药汁给他涂抹:“我们仡佬人学手艺,哪有不挨刀的。”这句话成了团队的“座右铭”。他们跟着老人上山采蓝靛草,在晒谷场翻晒染布,还帮老人把“蜡染订单”发到朋友圈。“以前年轻人嫌这活土,现在他们帮我吆喝,订单多了三成。”王婆婆的话里满是感激。

  村里的孩子们最盼下午的“大哥哥大姐姐时间”。队员王晨教孩子们下象棋时,总会穿插红苕粉的故事:“象棋要懂布局,种红苕、做粉也一样,一步错步步错。”孩子们听着故事,也跟着学写“红苕”“蜡染”这些词。有天,留守儿童小雨把攒了很久的糖果塞给队员:“这是我用爷爷卖粉的钱买的,甜。”

  为了让更多人尝到这份“甜”,队员们当起红苕粉的“代言人”。他们跟着李爷爷学辨粉的好坏:“好粉要雪白、手搓有响声、泡水里不浑。”直播时,李爷爷紧张得说不出话,队员们就当“翻译”,把方言里的“劲道”“纯正好”变成网友听得懂的话。

  离村前夜,队员们和村民围坐在一起,王婆婆用大家学做的蜡染布铺在桌上,孩子们端来用红苕粉做的凉粉,李爷爷哼起了仡佬族的山歌。月光下,蜡染的蓝、凉粉的白、孩子们衣服的花,在青春的笑声里融成最美的画。

2025-07-28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