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活动——滁州学院学子探寻文化根脉 传承改革精神
在2025年的盛夏,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的“赴滁州市薪火传承小分队”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暑期三下乡之旅。队员钟晨轩、周子恒、张康乐、朱凤权满怀热忱,深入滁州的历史文化地标,探寻文化根脉,传承改革精神。
7月3日早上8点,小分队准时抵达滁州市博物馆。这座坐落于政务新区龙蟠大道99号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9605平方米,如同一座历史的宝库,静静诉说着滁州的往昔。馆内藏品丰富,2221件藏品中,有6件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和243件三级文物。队员们被汉代铜甗的精巧设计所吸引,它如同现代蒸锅的雏形,盖、甑、釜的组合彰显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元代青花梅花长颈瓶的青花缠枝梅花纹,细腻精美,古韵悠悠,让人不禁赞叹景德镇窑的高超技艺;而清代康熙年间的青花醉翁亭记山水诗文大将军罐,一面绘着琅琊山醉翁亭风光,一面书有《醉翁亭记》原文,文学与绘画相互映衬,尽显民窑珍品的独特韵味。
在一楼的自然展厅,“襟江带淮、名山秀水”的主题让队员们领略到滁州的自然风貌,岩溶地貌、古老火山等景观模型,让他们对家乡的地质构造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二楼历史展厅以“风云江淮、诗咏琅琊”为主题,通过文物、场景复原和多媒体展示,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滁州从远古至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变迁,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7月4日下午2点,队员们来到了素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美誉的滁州琅琊山。作为国家5A级景区,琅琊山距滁州市区约5公里,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主峰小峰山海拔321米。这里自然风光旖旎,九洞十八泉、深秀湖、琅琊古道等景观美不胜收。但更让队员们着迷的,是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东晋琅琊王司马睿曾在此屯兵并称帝,赋予了这座山独特的历史渊源。韦应物、欧阳修、苏轼等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碑刻,更是让琅琊山声名远扬。其中,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为著名,让这里成为“中国山水之乐”的典范。队员们沿着琅琊古道前行,来到了醉翁亭。这座北宋庆历年间由欧阳修所建的亭子,是中国四大名亭之首。亭内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随后,他们又参观了唐代始建的琅琊寺,寺内兼具南北建筑风格,还藏有吴道子所绘观音像等文物;以及由欧阳修亲建并撰《丰乐亭记》的丰乐亭,周边碑刻林立,苏轼的书法碑文尤为珍贵。此外,南唐古关隘清流关也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存的拱形关洞与石刻,见证了这里作为南北交通要冲的重要地位和历经的战火沧桑。
7月5日下午2点,小分队来到了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方式在“分田到户”契约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农业“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的小岗村,已形成“旅游+农业”“旅游+教育”“旅游+电商”“旅游+文化”四大产业格局。
队员们首先走进大包干纪念馆,通过五幕篇章,重温了那段敢为人先的历史,深刻体会到改革精神的伟大力量。在当年农家,复刻的茅草房与老物件,让他们仿佛穿越回了1978年,感受到了当年农民们的艰辛与勇气。沈浩事迹陈列馆则记录着一位村官的奉献与坚守,沈浩同志为小岗村的发展付出了生命,他的精神让队员们深受感动和鼓舞。在葡萄科技示范园,600亩的绿荫下,队员们亲手采摘葡萄,体验着现代农业的魅力。村文化广场上,雕塑与紫藤长廊相互映衬,非遗舞台上木榨油、凤阳民歌等表演,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新活力。
此次暑期三下乡文化调研活动,“薪火传承小分队”通过对滁州市博物馆、琅琊山和小岗村的深入走访,不仅领略到滁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更深刻理解了改革精神的内涵。他们表示,将把此次调研的收获带回校园,传递给更多同学,让更多人了解滁州文化,传承和弘扬改革精神,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未来,小分队还计划开展更多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