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当稻田遇上咖啡厅,乡村振兴还能这样玩 ——嘉兴大学鹊禾项目团队探秘红菱村新“稻”路,解锁农文旅融合的共富密码

这个夏天,嘉兴大学鹊禾项目团队于七月中旬将足迹深入到了嘉善县西塘镇的红菱村,开展了为期2天的调研,寻找乡村振兴可复制借鉴新“稻”路。
我们发现:这里的农民不仅会种地,还会玩转3D投影、开咖啡店,甚至把老水塔改造成了网红打卡点。当其他村还在为同质化竞争发愁时,红菱村早已用“稻米+文创+科技”的组合拳,闯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乡村振兴路。
红菱村的新“稻”路,让稻米“活”起来
带着好奇,团队走进了红菱村。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讶——这里不像传统农村,倒像个开放式主题公园。红菱村以稻米产业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项目,让农业不再只是“种地”,而是融合了文化、科技、旅游的复合型产业。
水塔实现废弃建筑的华丽转身。村里的一座废弃水塔被改造成古塔3D投影和稻田风景的场地,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这一创意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成为红菱村稻田经济的亮点。
在稻田咖啡馆里,稻香与咖啡发生着奇妙碰撞。“红菱米发发”咖啡特调飘着稻香,屋顶还能看露天电影。咖啡馆选址稻田中央,游客可以一边品尝米香咖啡,一边俯瞰千亩金色稻浪,体验“舌尖上的乡村振兴”。
稻作文化馆,沉浸式体验从种子到餐桌。馆内通过VR插秧游戏、全息投影展示稻米生长全过程,游客还能亲手制作饭团、米糕。这里不仅是研学基地,更成为亲子互动的热门场所。
谷粒Mall文创集市,变废仓库为潮玩空间。通过改造,曾经的废仓库如今汇集了水吧、文创商店、手作工坊,游客可以淘到“小谷粒”IP联名周边,还能参与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

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智慧农场里,无人机播种、虫情监测系统、数控农场管理系统……红菱村的7500亩稻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数字化管理,年产量达5000吨,并成为五芳斋专用大米供应基地。
农耕文化馆以明代孝子魏大中故事为蓝本,结合现代墙绘艺术,打造忠孝文化教育基地,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传统美德的现代表达。
调研启示:乡村振兴的"破圈"密码
阳光洒在金色的稻浪上,远处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这一刻的乡村图景,完美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红菱村的成功证明了从"卖产品"到"卖体验"的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必须突破单一的生产功能,红菱村将稻米转化为文化符号、旅游体验和创意产品。这里的农民不仅是生产者,更是文化传播者、服务提供者。这种"农业+"的复合模式,让每亩地的产值成倍增长;"小谷粒"这个萌趣的文化IP形象,让红菱村的农产品有了人格化魅力。从文创产品到研学课程,IP赋能农产品。团队发现,文化IP正在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让城市消费者愿意为"有故事"的农产品买单;稻田咖啡馆、光影水塔、文创集市...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都瞄准了年轻消费群体,打造年轻人的乡村主场。"我们不是在取悦游客,而是在创造他们想要的生活方式。"的用户思维,让红菱村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自然流量增长;从种植到加工,从旅游到文创,红菱村构建了全产业链的共富逻辑。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还能在民宿、餐厅、文创店就业,实现"租金+薪金+股金"的多重收入。
“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团队成员感悟道,“红菱村的启示在于:要用城市思维经营乡村,用商业逻辑激活农业,用文化创意点亮传统。”
2025-07-25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