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大实践团赴安康博物馆:激活文化遗产 筑牢商贸之梦
进入大厅,鲜红醒目的总书记嘱托直抵人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铿锵有力的指示,既是文化复兴的宣言,也如为实践团此行点亮前路的灯塔——探索千年宝藏如何化作现代经济动能,正是同学们带着思考深入展馆的根本目的。
纸墨传新声,古韵新生的第一步
实践队员在博物馆一楼亲手体验"安康纪念品纸质拓印"。同学们神情专注,刷墨、铺纸、按压,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与远古的虔诚对话。在讨论中,一位商贸专业的学生敏锐地指出:"这种独特的安康文化符号若能融入现代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将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核心竞争力。"纸张上拓出的古韵,已然在年轻学子心中焕发出当代商贸价值新解。
碧水青山处,生态安康的诗意答卷
实践团随后来到生态展厅,一场关于安康守绿换金的壮丽实践徐徐展开。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一江清水送北京"的庄严承诺在这里化为硬约束与真行动。队员们屏息细看汉江生态保护的治理路径图解,聆听讲解员讲述为保水质开展的移民搬迁和产业转型故事,深度理解了"两山"理论地方转化的生动实践。"
三楼听遗响,新声待谱的商贸长歌
行至三楼,传统的旋律萦绕耳畔——这里是安康非遗的殿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调二黄在此展现深厚积淀,紫阳民歌的悠扬旋律回荡不绝,精致的龙舟风俗模型无声讲述地域记忆……队员们惊叹于艺人精细传神的泥塑技艺,更尝试着理解传统年画里的商贸叙事。
展览墙上“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指示振聋发聩。队员们激烈讨论着如何将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基因注入产业链条:开发蕴含古韵的汉服衍生品还是为富硒食品打造有非遗故事的创意包装,一系列围绕非遗IP现代转化与新商贸业态构建的灵感碰撞热烈展开。
博物知古今,商道启新程
文化作为无声的磅礴力量,始终是地方发展中亟待开采的富矿。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链动安康 商贸筑梦"实践团的学子们,在安康博物馆的穿梭中触摸历史脉络、审视发展现实;通过青铜器拓印纹路描摹出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动切片,从汉水流域的水源故事解读"两山理论"的实践逻辑,更在紫阳民歌等非遗展演中捕捉到传统商贸与现代经济的融合契机。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该实践团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博物馆珍藏的文物遗产、古籍承载的历史智慧真正"活态化",才能转化为青年创业者的创意源泉,才能蜕变为特色农产品包装的设计语言,最终形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持久动能。这种认知正通过"链动安康"实践团的实地调研得到生动诠释——他们走访非遗工坊记录传统技艺,采集生态样本分析价值转化,用青春脚步丈量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当前,秦巴山区这场以文化基因激活区域发展的青春实践,正在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崭新图景。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