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五德村三下乡实践感悟:扎根乡土,聆听乡村振兴的时代脉动
在湘西永顺县五德村的实践时光里,我们近距离观察、亲身参与,深刻感受着这片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创新与传承相互激荡的生动实践。当无人机掠过层叠梯田的稻浪,当古法榨油厂里飘出与现代工艺完美融合的醇香,当老匠人的智慧与年轻人的热情在古堡深院中交汇,一幅饱含生机与希望的乡村振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带来许多启示与感悟。
一、感悟技术赋能之“新”:既要插上科技翅膀,更要扎根乡土大地
在五德村,我们见证了科技兴农、产业升级的鲜活实践。无人机植保作业早已不是新奇画面,书记熟练操控的身影,与承载着千年耕作智慧的梯田构成和谐图景。技术在这里绝非冰冷的工具,而是带着泥土气息、服务于乡亲们生产生活的“新农具”。

二、感悟文化传承之“根”:激活历史文脉,滋养乡村精魂
岩门古堡的百年沧桑、康家大院的雕梁画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五德村民情感的依托和文化自信的源泉。我们欣喜地看到,这里的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充满了辩证智慧。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古建筑在精心修复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功能。隐蔽的现代设施(如排水系统)融入其中,古堡、大院不仅承载婚丧嫁娶、议事协商的日常,更成为村史教育、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文化传承绝非固步自封。村史馆中,土家织锦纹样与现代设计并陈,老榨油机零件旁展示着电商包装,古堡照片与无人机航拍同列于“时光墙”,无不诉说着一个深刻道理,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财富,但需要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展现时代价值。村民们自发的文化守护尤为珍贵,守堡人、绣娘、孩子们的行动,体现着深深的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正是这种认同感,让古堡剪影成为菜籽油的包装标识,让榫卯结构融入民宿设计,使“乡愁”成为五德村最具辨识度的竞争力和发展动能,有力支撑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协同推进。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必须守正创新,在守护精神家园的同时,赋予其服务当下、开创未来的蓬勃活力。

实践中的点滴细节,无不彰显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真理。晒谷场上乡亲们朴实真诚的笑容,是对我们活动最暖心的回应。更为关键的是,我们亲眼见证了村民主体地位在五德村振兴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无论是加工厂工人主动提议加入“本地山椒”提升产品特色,还是大妈们在规划会上据理力争保留村口的老槐树作为公共记忆空间,或是工匠们在修缮吊脚楼过程中既要坚守传统结构,又充分考虑现代生活便利的务实变通——这些都清晰地表明,乡村振兴是农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年轻一代的成长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孩子们画作中“会飞的家乡”这一奇妙想象,以及在非遗学习中主动思考如何融入“加工厂的机器”,都展现出他们对家乡深沉的爱和独特的创造力。新一代对乡土认同感的增强和留乡发展的意愿,是乡村可持续发展最坚实的基础和最宝贵的财富。这深刻提醒我们,任何外来助力都必须以激发内生动力为依归,必须紧紧依靠农民,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最主动的参与者、最直接的受益者,让每一个乡亲都能在共建共享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离别五德村,回望暮色中的古堡、炊烟、稻田里作业的无人机和工坊传出的织机声,我们深刻体会到,成功的乡村振兴,是在新起点上持续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具体写照。它不是割裂古今的“一刀切”,不是用冰冷的技术取代温情的家园,也不是将珍贵的传统束之高阁。相反,五德村的实践有力证明了,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人的振兴,其最高境界,是让科技进步的“铁翼”奏响田园牧歌,让承载乡愁的“青瓦”托举现代生活,让历经沧桑的古堡见证今日的繁荣安宁。核心在于,要让生长于斯的农民真正成为主角,在充满尊严和希望的生活中,自信地开创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

2025-07-23 关注:
-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