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趣味教学进社区:知识在游戏中焕发生机

2025年7月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走进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健康路社区,为当地孩子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志愿教学活动。这次活动时长一天,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将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巧妙融入生活场景模拟、创意互动实验以及个性化指导中,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改善假期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并且为社区教育的创新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数学课堂:在趣味游戏中领悟知识
上午九点,社区的活动室里坐满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孩子。团队成员打破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在教授除法时,志愿者们准备了48颗彩色糖果,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分配。当问到“要是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得到几颗”时,孩子们都积极参与,认真地分发糖果,最后开心地得出答案:“48除以6等于8!”就这样,抽象的除法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变得通俗易懂。
在周长教学环节,志愿者给孩子们提供了24厘米长的铁丝,让他们尝试用铁丝围成不同的长方形。讨论过程中,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男孩提出“长加宽等于12就行”,团队成员抓住这个机会,顺势推导出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课堂上充满了思维的碰撞。而在讲解三角形稳定性时,团队成员让孩子们用积木和橡皮筋搭建模型,分组比赛加固“桥梁”。失败的案例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为什么三角支架更稳呢?”通过动手实验,孩子们直观地理解了几何原理,课堂仿佛变成了一个探索知识的工坊。
语文课堂:借运动韵律提升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方面,志愿者们设计了跳绳活动,以此来增强孩子们对语言节奏的把握。当绳子甩动起来,孩子们一边跳绳一边念诗句,“床—前—明—月—光”的韵律让古诗变得生动有趣。在进阶版的“词语接龙跳”中,前一个人跳的时候说出“天空”,后一个人必须接上“空气”才能起跳。
在比喻句教学中,志愿者们采用“跳绳造句”的方式,孩子们在快速甩动的绳子旁迸发出各种创意,他们说道:“彩虹像跳绳”“老师的笑像太阳”,这些鲜活的表达远远超出了课本上的范例。这些游戏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障碍,让语文知识真正内化为生活中的语言。
互动时刻:于矛盾冲突中学会社交
活动过程中,志愿者们把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转化为培养社交能力的机会。有一次,两个男孩因为争夺彩色积木而发生了推搡,志愿者没有直接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引导他们坐到“沟通圈”里。团队成员给了他们一些代表不同情绪的卡片,如“生气”“委屈”“后悔”,让他们用卡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穿蓝色衣服的男孩抽到“委屈”卡片后,低声说:“是他先抢走我搭桥用的积木。”另一个男孩举着“生气”卡片反驳道:“你说我的塔不好看!”这时,志愿者问道:“如果重新来一次,你们会怎么做呢?”
志愿者们注重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评判。面对孩子们之间“抢橡皮”之类的小冲突,团队会协助双方轮流讲述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这两个男孩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学会了换位思考,最终自己化解了矛盾。类似的场景成为了培养孩子们社交技能的训练场,他们在冲突中逐渐学会了沟通和妥协。志愿者们表示,课堂管理不是要压制问题,而是要把矛盾转化为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冲突是孩子们学习社交规则的天然教材,”志愿者解释道,“通过情绪具象化(卡片)和角色互换(盲选),孩子们能够体会到共情的力量。”
成果展示:特殊的表达体现共同成长
活动接近尾声时,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收获。下课的时候,他们拉着志愿者的衣角,分享自己制作的“弹珠算术”记录和“课文跳绳”的心得。在作文环节,一个男孩描述“喂猪时猪的叫声像爷爷打盹”,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志愿者鼓励了他这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虽然这次活动没有培养出所谓的“小天才”,但孩子们解出难题时的欢呼、与朋友和解时的笑容,都证明了这次教学活动的双向价值。实践团队的成员还收到了孩子们手绘的礼物。
实践意义:为社区教育创新提供思路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在这次活动中运用“场景还原教学法”,把糖果分配、跳绳接龙等生活场景转化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志愿者们表示,未来会优化游戏化教学方法,并将其推广到更多社区,为社区教育创新提供实践样本。
2025-07-21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