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校园网,大学校园门户网站
搜索

辨食品安全,学合理膳食

2025年7月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泰州科技馆,开展食品安全与合理膳食的科普活动。通过多元的形式传播饮食健康的知识,有效提升了参与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膳食能力。这场为期一天的科普行动,既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担当,也为基层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了青春力量。 

精心筹备:打造沉浸式科普场景
在活动筹备阶段,团队成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投入前期准备工作。PPT制作小组精心打磨科普内容。团队成员首先系统梳理了食品安全知识体系,特别针对6-12岁儿童的认知特点,将复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科普素材。在内容设计上,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三段式"知识呈现法:首先通过卡通图片展示各类食品(如蔬菜水果、肉类、零食等)的基本特征;其次用对比动画演示食品新鲜与变质的区别,如霉变食物的显微结构变化;最后用简笔画形式呈现不健康食品对人体的危害。精益求精的筹备工作,不仅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更体现了团队成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决心。
 
理论科普:解码饮食健康双密码
14时整,科普讲解正式开始。志愿者梁女士围绕“健康现状与膳食危机”“膳食宝塔2025深度分析”“营养素攻防实战”“食品安全科普”四大板块,进行知识科普。通过数据和案例简化难懂的知识,提高准确性,例如在健康现状方面,融入“我国高血压患者3.3亿人”“人均盐摄入量超标86%”等数据;膳食宝塔板块细化到“谷薯拳头、蔬菜双手、蛋白掌心”的黄金比例等。结合立体膳食宝塔模型,详细解读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她强调:"每天要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要达到25种以上。"针对社区老年群体,她重点讲解了"三减三健"的饮食原则,并推荐了适合老年人的高钙、高蛋白食谱。现场发放的"手掌测量法"速查卡,以手掌为参照直观展示各类食物摄入量,深受居民欢迎同时,针对社区居民最关心的"如何辨别问题食品"这一话题,她现场演示了"三看一闻"鉴别法,并特别提醒要注意查看食品的SC编码和生产日期。
 
互动实验:揭开食品安全的科学面纱
团队成员首先取出pH试纸和比色卡,向围观的居民解释道:“农药残留会影响农产品的酸碱度,我们可以通过pH值变化来初步判断安全性。”他将青菜叶片剪碎,浸泡在蒸馏水中。随后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大家看,试纸呈现淡绿色,pH值在6.5左右,属于安全范围。”为了让检测更直观,团队还特别准备了经农药处理的对照样本。当检测到这些样本时,试纸立刻变成明显的黄色,pH值跌至4.0以下。
 
创意工坊:让健康理念"手"入人心
团队成员们提前一周就开始精心准备“养生锤”。他们精选上等艾草和陈皮等十余味中药材,按照中医科提供的古方比例严格调配。这些小巧的荷包状锤头约拳头大小,既便于握持又确保药效持久。为了确保使用安全,团队还特意在每个养生锤内加入了透气隔层,避免药材直接接触皮肤。在现场教参与者如何制作“养生锤”,这些兼具实用性与美观度的养生锤,将成为健康生活的贴心伴侣。绘画环节现场洋溢着轻松愉悦的氛围,参与者围坐在长桌旁,每人面前都摆放着调色盘、水彩笔和素描本。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便此起彼伏。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女士专注地描绘着一个彩虹色的蔬果塔,嫩绿的菠菜、橙红的胡萝卜、紫莹莹的茄子层层叠叠。风格迥异但同样精彩的作品铺满了展示墙,有的写实细腻,有的抽象写意,共同诉说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
 
活动流风:青年科普的价值与成长
从课堂理论到实践,从知识传授到行为引导,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用专业与热情搭建起饮食健康的科普桥梁。这场舌尖上的守护行动,不仅传播了科学饮食理念,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团队将持续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青春智慧。
2025-07-20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