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家国历史——塔里木大学“追溯兵团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采访纪实
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家国历史——塔里木大学“追溯兵团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边疆之旅纪实
来源:“追溯兵团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
自2025年7月5日起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追溯兵团记忆,共赴红色征程”寻访团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探访戍边民兵、对话非遗传承人、走进红色等方式,近距离感受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传承,记录坚守与奉献书写的兵团故事。【戍边坚守,诠释平凡伟大】
“平凡中见伟大,坚守中显担当。”7月6日寻访团前往163团边境警务站,探访了六排民兵班长周俊。
作为土生土长的“兵二代”,周俊用10年戍边岁月,生动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极端气候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夏季高温让皮肤脱皮,冬季暴风雪中寒风如利刃穿透棉衣,睫毛和口罩边缘结满冰碴。但他和战友们始终坚守岗位,日复一日巡逻、检修设施,周俊坦言:“并无任何伟大之处,我们都习以为常,这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采访最后,周俊对来访的胡杨学子寄予厚望,他鼓励青年学子了解兵团历史,积极参与到兵团建设中来。“如今,越来起多的志愿者来到我们这里,兵团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来到边遇,体验这里的生活,传承兵团情神。”
![]() |
![]() |
图为寻访团成员采访周俊
【岁月戍志,坚守诠释忠诚】“风霜难改初心,岁月不迁戍志。”7月7日,寻访团与石河子大学实践团联合走进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探访“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感悟其“一生守边、为国奉献”的赤诚。
在魏德友戍边事迹展览馆,望远镜、军用水壶、戍边日记等老物件,见证了他自1964年转业以来,以20万公里巡边里程书写的半世纪坚守。观看纪实影像时,老人牵马巡边的背影与“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的题词相映,深深触动着学子。交流中,魏德友轻描淡写谈及六十多年艰苦守边生活,只说“是党员应尽的责任”,并寄语青年:“好好读书,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守护国家。”
![]() |
![]() ![]() |
图为寻访团采访戍边英雄魏德友
【烙画传情,讲述兵团故事】“以烙为笔,以木为纸,描绘兵团岁月。”7月10日,寻访团163团,与兵团现代套彩烙画创始人、兵团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新平深入交流。杨新平作为兵二代,对兵团有着独特情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兵团故事,他多年钻研创新,开创独特风格的套彩烙画。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部级展览中获奖,成为宣传兵团文化的亮丽名片。
“我想把兵团故事画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杨新平指着正在创作的烙画,言语间满是对兵团发展岁月的敬意。团队成员李佳乐深受触动:“杨老师的画让文字有了实感,能真真切切看见‘一把锄头一支枪,屯垦戍边保家乡’的兵团生活。”
![]() |
![]() |
|
图为寻访团成员采访杨新平
【女兵接力,续写奉献篇章】“英烈精神永流传,女兵坚守戍边关。”7月11日,寻访团走进孙龙珍屯垦戍边陈列馆,在讲解员讲解下,深入了解孙龙珍烈士的生平与奉献精神,随后采访了第20届孙龙珍全女兵班成员杨月。
孙龙珍于1959年响应号召来到新疆。1969年6月10日,苏联军队入侵并绑架职工张成山,怀有6个月身孕的她毅然扛铁锹加入营救队伍,拒绝离开,称“我是一名民兵,不是孕妇!”到现场后,不 幸被苏联哨所子弹击中牺牲,年仅29岁。1992年6月,其生前所在女子民兵班被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此后,孙龙珍民兵班历经几代传承,像钢钉一样铆在边境线上,履行屯垦戍边使命。
23岁的杨月,有着特殊的“民兵情缘”,姐姐是第19届成员,她作为第20届成员延续着这份光荣。谈及训练辛苦,杨月说:“一开始不适应,但想到孙龙珍烈士的英雄事迹,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
![]() |
|
![]() |
![]() |
图为寻访团参观孙龙珍屯垦戍边纪念馆
【小白杨魂,感悟戍边情怀】
“一棵小白杨,扎根边防旁。”7月12日,寻访团走进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巴尔鲁克山脚下的小白杨哨所陈列馆。这座展馆通过实物、影像与文字,展现边防军人扎根边疆、守护家国的历程,让成员们沉浸式感悟“小白杨精神”。
走进小白杨哨所,映入眼帘的是那棵挺拔的白杨树——树干上斑驳的刻痕记录着岁月风霜。驻足凝视时,寻访团成员望着树下一块石碑,仿佛能触摸到那份“像白杨一样守边”的执着。
进入到“战场再现”展区,先进的灯光、逼真的沙盘和高还原度的模拟技术,系统还原了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战斗场景,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故事,让寻访团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当年边防战士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
步入“白杨风采”展区,成员们的目光被墙上《小白杨》的词曲吸引,纷纷在歌词前驻足。凝视着那些承载深情的音符与文字,仿佛能看见当年树苗在戈壁风沙里挣扎扎根的模样。展厅里,锈迹斑斑的枪支、满是补丁的军装静静陈列,与歌词里“小白杨、小白杨,同我一起守边防”的字句交织,让大家真切触摸到戍边人在艰苦中坚守的温度——原来“坚守”不只是一句誓言,是风沙打磨不掉的信仰,是岁月侵蚀不去的担当,小白杨扎根边疆的倔强,早已融进战士们的身体里,化作守护家国的永恒力量。
![]() |
![]() |
图为寻访团参观小白杨纪念馆
【红色之旅的感悟与传承】“传承红色基因,续写时代华章。”通过此次实地寻访,寻访团成员们将兵团精神在不同领域、不同代际的传承与发扬的故事记录下来。从周俊十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到杨新平用烙画讲述兵团故事;从孙龙珍烈士的英勇牺牲,到杨月等新一代女兵的接力奉献;再到小白杨哨所所承载的戍边情怀。寻访团成员们表示,要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让更多青年学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们在实地走访中深刻感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更搭建起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桥梁,为青年学子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将个人成长融入祖国发展提供了生动教材,也让兵团故事与兵团精神在青春视角下得到了更鲜活的诠释与传播。
【合影】
![]() |
![]() |
![]() |
![]() |
图为寻访团成员在各地点合影
文/方馨、晋浩洋
摄/闫占润、李佳乐
摄/闫占润、李佳乐
2025-07-18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