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遇上社区服务:他们改写了哪些“预设剧本”?
汗水浇灌乡土情:我们在长兴社区的劳动与体悟
2025年6月,夏日的阳光洒满田野。滁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我们,带着青春的朝气与一丝忐忑,走进了天长市冶山镇长兴社区。五天的“三下乡”实践,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却如同一场浸润在汗水与泥土中的深刻修行。当我们的脚步踏入这片土地,当双手真正触及社区的角落,那些书本之外、关于责任与成长的答案,才在实实在在的劳动与互动中,逐渐清晰。一、 放下表格,看见真实:聆听是服务的第一步
出发前,行程表写得满满当当:养老服务调研、红色故事会、社区美化活动。我们带着“任务清单”和满腔热情而来。然而,社区的第一课,就让我们精心准备的“剧本”失了效。
问询生活状况:第一天跟随社区工作人员入户,我们没有立刻拿出问卷。而是学着像回家一样,坐在老人身边,听他们聊聊家常。“您腿脚还好吗?去菜市场方便不?”“最近天气热,晚上睡得安稳吗?”“降压药还有吗?”这些最朴素的问候,却像钥匙一样,打开了老人们的心门。一位独自居住的大爷,说起雨天去卫生室拿药的路又湿又滑时,眉头不自觉地锁紧。那一声轻轻的叹息,比任何数据都更沉重地敲在我们心上。原来,真正的需求,藏在日复一日的生活褶皱里,需要弯下腰、静下心才能听见。我们意识到,那些预设的调研条目,远不及面对面倾听时捕捉到的忧虑与期盼来得真实。服务基层,首先要学会做一名真诚的倾听者。


二、 俯身劳作,方知不易:汗水中的价值体认
我们很快调整了姿态,尝试用最直接的方式融入社区,贡献力量。(除草打扫卫生):社区有几处公共区域和几户行动不便老人的院落,杂草丛生,杂物堆积。没有华丽的“社区美化”设计,我们领到了最朴实的任务:除草、清扫。烈日下,队员们拿起镰刀、铁锹、扫帚,弯下腰,开始清理。汗水很快浸透了衣衫,泥土沾满了鞋裤,手上磨出了水泡。起初笨拙的动作引来路过的阿姨善意的笑声,她们甚至亲自示范如何更省力地除草。一边劳动,一边和前来帮忙或围观的居民闲聊,听他们讲社区的变化、生活的琐事。当看着原本杂乱不堪的角落变得清爽整洁,听到老人连声道谢时,那份疲惫瞬间被一种踏实的满足感取代。这满身的汗水和泥土味,无声地诉说着一个道理:服务社区,有时不需要宏大设计,弯下腰来,用双手除去一片荒芜、扫出一方整洁,便是最直接、最真诚的贡献。它让我们亲身体验了何为“民生无小事”,懂得了尊重每一份平凡的劳动。

红色故事会:真情对话胜于照本宣科:精心准备的红色故事,在孩子们“红军叔叔想家会哭吗?”“他们走路累了吃什么?”的童言童语面前,显得有些遥远。我们索性放下讲稿,邀请经历过岁月的老党员,用带着乡音的朴实话语,讲述他们亲历或父辈口述的故事。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好奇地提问,安静地聆听。历史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祖辈口中带着体温的记忆。这一刻我们懂了:精神的火种,是在代际间真诚的凝视和对话中传递、点燃的。形式可以简单,但情感的连接必须真实。

实践接近尾声,总结会上,我们结合几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为老年活动室加装防滑垫、利用周末为留守儿童开设固定的“成长驿站”等。我们郑重地与社区干部握手,签下了一份共建协议:承诺定期回来看看,保持线上联系不断线,把关心化作持续的行动。这不仅仅是一纸文书,更是我们内心责任感真正落地的标志。我们明白了,“三下乡”不是一次性的爱心投放,而是建立深厚联结的开始。我们渴望成为这片土地值得信赖的朋友,而非匆匆的过客。
四、 归途的泥土香:读懂“小事”里的分量
大巴车驶离长兴社区,窗外飘起了细雨。车厢内很安静,大家默默翻看手机相册:记录老人需求的笔记本、孩子们游戏时灿烂的笑脸、被我们清理干净后焕然一新的角落、劳动后沾满泥土却笑容满面的合影……车窗上。
最终提交的实践报告,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铺满了长兴社区最真实的片段:老人的一声叹息、孩子的一次欢笑、除草时滴落的汗水、清扫后清爽的院落。正如队长在报告结尾所写:“我们走进这里,带走的远不止几天的经历。这片土地教会了我们:何为脚踏实地,何为服务人民,何为青年肩头的责任。我们留下的,也不仅是几天的劳动痕迹,更是一份扎根心底的牵挂和一份必将履行的约定。” 听说,我们清理过的那些角落,现在依然整洁。那里的居民,有时会提起那群不怕脏累的大学生。这份来自乡土的记忆与期待,如同无声的召唤,等待着下一次青春力量的归来,继续书写这段汗水与真情交织的故事。

2025-07-14 关注: